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中華文學與漢字繁簡問題

中華文學與漢字繁簡問題
---出席第十五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一、前 言
文字是思想表達的工具,是文學記錄和傳播的媒介,沒有文字,只有靠語言來表達思想,沒有文字的記載,就毫無文學可言。因此,談文學就必湏談文字,談到世界「中華文學」,就會想到漢字「繁簡問題」。這不僅是「文學中華」一統性的障礙,也是「中華文學」千秋萬世永吐芬芳的一大阻力。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一民族之進化,並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勢力能旁及鄰族,而入侵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華民族,反為中國所同化,則文字之功為偉矣。雖今日新學之士,間有廢中國文字之說者,而以作者觀之,則中國文字決不當廢也。」又說︰「自人類有史以來,能記五千年之事詳實無間斷者,亦唯中國文字之獨有。」
中國是世界衣冠文物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淵深、文學發達、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都在講中文,(包括漢文、蒙文、回文、藏文、苗文等)。就人口言,漢語排名世界第一;就實力言,根據二00五年世界主要語言實力調查報告,漢語排名世界第二。漢語早已成為中國的國語或國語,擔負起自古迄今中國歷史永續綿延和承先起後的重責大任,以及與中外人士溝通的媒介,足證漢語、漢字的優越性、適應性、科學性、和持久性。
文字在政治上,是國家民族統一的工具,有了統一的文字,才有統一的語言,有了統一的文字和語言,才有統一的民族和國家。反之,沒有統一的文字,就沒有統一多元的文化,更不用談世界中華文學了。

二、中華文學的「一統化」
世界中華文學,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所有使用漢語寫作的文學,它己形成一個精神共同體,使用共同語言,發源於共同文學道統的人生觀、宇宙觀、道德觀、審美觀、和價值觀,擁有共同的作者群、讀者群、和媒體群。世界的華人社區構成其現實領域,現代資訊技術的發達,爲中華文學全球化和一統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形成了中華文學世界裡的「文學中華」。
在整體主義視野內研究世界中華文學,無論是中國大陸文學,台、港、澳、東南亞、或歐、美、非與澳、新的華文文學,均爲「文學中華」整體中具有功能意義的組成部分,體現著世界中華文學的不同側面與特色,代表著世界中華文學一體化進程中的不同層面、不同區域、與不同階段。以文學為主體,跨越了國家和地區的界限,再也沒有「菲華文學」或「加華文學」等等之分。
世界中華文學,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在海外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品湧入內地,中國內地作家的作品也在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流傳。創作、交流、和旅遊,都逐漸加強了世界中華文學的一體化,現實是一個世界,文學是另一個世界。文學世界在共同的母語中,創造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它已超越了政治、經濟、和意識型態的界限。作家與讀者可能屬於不同的國度和地區,但他們在使用同一母語構成的文學國度裡,成爲真正自由的「地球村」裡的「世界公民」。分享世界華人文學的共同資源,對「文學中華」全球「中華文學」一體化的進程做出貢獻。

三、漢字簡化帶來的困擾
可是不幸的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推行「漢字簡化」。在建國初期,由於意識形態與冷戰的封閉與隔膜,使得世界中華文學與中華文化圈,分裂爲大陸與海外兩個實體,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相互隔絕;形成了推行簡體字的中國大陸,和保留使用正體字的台、港、澳、東南亞、歐、美、澳、新、非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中華文學兩大壁壘。
近年來中國和平崛起,「孔子學院」的成立與全世界的漢語熱,使漢語簡體字的中華文學走向世界。為了使其順應當地僑情,很多文學作品不得不變回正體,經過電腦的翻譯,以致「笑話百出」,徒增困擾。我們這一代在「中華文學」世界 ,肩負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重責大任,我們不能忽視此一問題。不能「以訛傳訛」,「將錯就錯」,或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地任由其發展下去,那我們就會「誤人子弟」將成為民族罪人了。
漢字繁簡統一問題,筆者在《以孔子中庸思想統一當前漢字繁簡問題》一文中己有詳述,並提出了「文學作品應該都用正體」的建議。在這裡再予引申闡述,冀供參考。
漢字簡化所帶來的困擾,在這裡僅舉大端,不作細述。
第一是由於採用「同音假借」、「同音替代」、「同音合併」等的「一胎化」,把很多意義毫不相干,而僅僅讀音類似的字,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來頂替,人為地造成了「別字」的使用,這是文字發展中的一大退步。不僅造成了使用、學習、和適用的困擾,且對於文字的「精確性」和「精確度」影響至鉅,閲讀時容易產生歧義。比如︰余餘、云雲、后後、里裡、松鬆、谷榖、斗鬥、几幾、徵征、面麵、曲麯、丰豐、表錶、沖衝、种種、發髮、厲歷、鍾鐘、干幹乾、复覆複、雕凋雕等。雖然有時候我們也能根據上下文(context)來確定某一字的意義,但多保留幾個字形,以減少文字上的歧義,筆者認為在文學寫作上是很重要的。
又如在「簡體」還原「正體」時,「歌后」變成了「歌後」,由名詞變成了副詞,「皇后」變成了「皇後」,「防禦」變成了「防御」,「准許」變成了「準許」,「孔子故里」變成了「孔子故裡」,「副市長」變成了「付市長」,「怒髪衝冠」變成了「怒發沖冠」;畫家「程十髮」變成了「程十發」;「范仲淹」變成了「範仲淹」,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太煞風景。
第二是在「恢復古字」的原則下,把原本同為一字,後來才增加的偏旁重新省掉,恢復原來的古字,使得文學上的意義無法表達。古字本來是由於生活進步與環境需要,原本的漢字字符,已不足以表達日益複雜的人和事,於是古人在原有字符基礎上,增加了不同的偏旁,使漢字的意義得以更準確地表達出來。例如「布」原本就有「布疋」和「佈告」的意思,但由於兩者的概念不同,為了方便運用,便在「佈告」的「布」旁加上「人」字偏旁,以表示此「布」乃由「人」發出的。又如「風雲」和「詩云」古體都通用「云」字,後來為了表示天上的「雲」,才加了「雨」字部首,這是文字的進化,簡化復古,反而退化了;「斿」加「走」成旅遊的「遊」,加「水」成游泳的「游」,「一胎化」的結果,我們都要下水「旅遊」了;「衣服」的「衣」和「依賴、依靠」的「依」,簡化的結果又退回到原點。「佈告」變成了「布告」,「草木有餘恨;瞻依無盡期」變成了「草木有余恨;瞻衣无尽期」。如果你的作品變成了這樣,你會不會感到遺憾?﹗
第三是由於「減省偏旁」的結果,把最初具有表音、表義功能的部份偏旁省畧,原來有意義的文字,變成了毫無意義的符號與圖騰。比如「愛」字變成了「爱」,沒有了「心」,怎么會有「愛」?怎么能談情說「愛」呢?「滅」變成了「灭」,沒有「水」,又如何尅「火」?
第四是由於「以僻代繁」的結果,使漢字喪失了尊嚴和正式性。在幾千年俗體字發展與使用過程中,凡是要對書寫者自己所尊敬和對威權對象下筆用字時,俗體字就從來沒有發現過,這說明了表示尊敬(respect)和正式(formal)。目前大家可能認爲對於「尊敬」和「正式」,已經沒有重要性了,所以就乾脆「一切從簡」採用俗體字。
「尤其是每當看到中央電視台,或者國際性大會,掛上簡體書寫的大紅布條,就會産生一種『非正式( informal )』和『不必相信(Don′t believe)』的感受。看到『皇帝广场』、『天下广场』的金邊金字,堂而皇之;竟然爲了省下那么幾筆,讓人望而卻步,立刻産生『不屑一顧』之心,當然更談不上什麼『莊嚴尊敬』了,實在是得不償失。」(注1)

四、漢字的獨特性和優越性
感謝我們的祖先,創造出如此優越性、科學性、和置於任何空間,都能適合寫作閱讀的文字。而且在發音學上,絕不次於其它外國語言,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如果您學的外國語種類越多,您就愈會發現我們漢字的獨特性和優越性,茲簡述如下︰
第一是漢字的方正性(foursquareness);一個漢字就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生命體,內涵豐富活潑,外形方正整齊。無論置於任何空間,或是如何排列,都不會發生長短不齊的困擾。譬如英文單字,從一個字母的「I」到十九字母的「extraterritoriality(注2)與otorhinolaryngology」(注3),或是廿八個字母的「antidisestablishmentarialism」(注4),以及四十五個字母的「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koniosis」(注5)在印刷排版的計算上不知增加了多少困難。
第二是漢字的靈活性(flexibility);漢字的書寫排列,可自右向左寫、自上向下書的傳統寫法;或改成自左向右寫自上向下書的現代西洋人寫法;又可排成「寶塔詩」、「重句詩」、和「銜頭接尾詩」,也可循環書寫為「回文詩(palindrome poem)」,其意義都可以一目了然,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在排列組合上,可前後互調而含義一樣,如「力氣─氣力(physical strength)、喜歡─歡喜(to like or to love)」;可順反皆通而意義不同,如「故事(story)─事故(troublesome incident)、關公(General Kuan Yun Chang)─公關(public relations)」;可彼此換位而各有風味,如「蛋生雞─雞生蛋─生蛋雞─生雞蛋」;可順讀倒讀而毫無出入,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可隨處開始而均有意義,如 「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湮渺前村水接天」念成七絕一首︰「湮渺前村水接天,渺前村水接天湮;前村水接天湮渺,村水接天湮渺前。」意境深幽,活潑有趣。
第三是漢字的音樂性(musicality);漢字都是單音節(monosyllabic)的,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音節(syllable)。在詩詞歌賦中形成了獨特的平仄(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honetics)音韻(rhythm and rhyme)效果。詩、詞、歌、賦、對聯,字數長短有致,平仄音韻協調,望之「美不勝收」,聽之「繞梁三日」,尤其是湖南人讀「祭文(funeral oration)」,感人之深,會使人「聲淚俱下」。
第四是漢字的藝術性(Artistry);漢字字形方正,架構嚴謹,每一字都形成了完整生命的圖形,也形成了漢字篆、隸、草、行、楷五體的書寫藝術(calligraphy),發揮了「淋漓盡致」的功效。單憑此一項,西洋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與漢字相比。
第五是漢字的辨知性(differentiability);漢字較其他文字容易辯知,漢字見其部首或邊旁,可以知道該字的屬性,或「望文生義,見形知意。」如「一、二、三」,「水、火、山」等;或以「觸類旁通,字以類聚。」如金、銀、銅、鐵等字,一看就知其為金屬;又如木、林,楊、松、柳等字,一看就知其字與木有關。所有字詞典的部首和偏旁,都是這種功能性的編纂,使人「一目了然」,即知此字的關係與範疇。同時也使漢字的學習和記憶變得非常容易。外國字也有字首(prefix)、字根/字幹(root or stem)、和字尾(suffix)的形成,也可依此判斷該字的屬性,但絕對沒有漢字那樣來得迅速和清晰。
第六是漢字的邏輯性(logicality);漢字的發明創造,比「殷墟甲骨」時代,還要早一千五百年。倉頡根據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總匯文字的聲音和義理,創造漢字。寫生繪畫稱「象形」,如日、月、山、五、門、虎、馬、毋,戶、母等;察看知意稱為「指事」,如上、下、大、小等;類似組合稱為「會意」如︰出、征、忘、望、向、奠、祭、獸、幽、帝等;借聲附意稱為「形聲」,如︰往、教、效、孟、雲、邁、逆、爻等;形似、音近、義同都屬「轉注」。例如︰考和老二字。同音引申,謂之「假借」︰如「來」借用「麥」字;「自」借用「鼻」字;「北」借用「背」字;「其」借用「萁」字;「在」借用「材」音等。由以上創造漢字的六書準則看,足證我們創造漢字的祖先,造字是何等地科學與嚴謹。
第七是漢字的義理性(reasonableness);漢字不僅是一種圖騰或僅是一種思想交流的工具而己,它的構成架構,完全符合中國的五行和天人合一邏輯。這種概念,遠遠超越一般圖騰的內涵。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哭號」。為什麼「天雨粟,鬼哭號」呢?因為「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哭號」。也就是說人們有了智慧,能夠識天機,能夠辯正邪。譬如「滅」字,左邊三點水,右邊是個「戍」,就是地支「申、酉、戍、亥」的戍字,裡面有一個「火」字。一看就知道是它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都聯繫在一起了。「滅」字的「火」雖被「一」蓋住熄滅,仍怕它會「死灰復燃」,所以再用「戍」字罩住,「戍」在地支裡是代表九月,陽氣下降,萬物必成,它本身就有火氣下降、消煞、撲滅之意,同時在五行裡面是水尅火,僅用一個戍來罩著火可能還不行,所以還得有水來滅火,而一勞永逸。世界上有那一種文字,能如漢字義理之深?同時漢字還可以卜吉凶,「拆字」以知休咎,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都是不可能的。
第八是漢字的豐富性(abundantness );漢字一筆一畫都蘊藏豐富的內涵,從漢字的筆畫中,我們可以了解造字當時的社會情況,經濟活動,和文化思潮。走進漢字,就像走入一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初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您貴姓?」因為姓表示一個人的出身來歷。但姓為什麼用女字旁?姓不是跟著父親來的嗎?「婚姻」是男女兩個人的事,為何都用女字旁?中國古代不是重男輕女嗎?很矛盾也不矛盾,因為古書上記載著「上古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漢字就為這段母系社會的歷史留下最真實的見證,也證明中國文字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第九是漢字的修養性(cultivation);人如其字,字如其人。由書寫者字的形態,可以看出其為人的品格、善惡、個性、作風、甚至壽命長短、事業成敗、和健康狀況,所謂「書如其人」。從我們常見蔣介石的楷書和毛澤東的草書,不難發現他們為人處事的表象;一個是「蹈矩循規,大中至正」,一個是「龍飛鳳舞,千變萬化」。書寫漢字,可以修心養性,卻病延年;而且可增加書法(calligraphy)的功力,日久成為高度的藝術,這又是西洋文字自嘆弗如和望塵莫及的。
第十是漢字的記憶性(memorability);根據加籍華人語言學家彭冊之博士(Jay Pat Peng)研究指出,漢語語素在腦中的作業,是按〔形〕>〔意〕>〔音〕的次序進行處理,而其他多音節語文則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按〔音〕>〔意〕>〔形〕的次序處理。二者在腦中進行處理的程式恰恰相反,名之爲「兩極語言(polarized languages)」。形意語言有其圖形之利,根據科學證明,漢字在記憶上是絕對的容易與便於記憶(注6)。
第十一是漢字的科學性(scientificalliness);彭博士同時指出,根據科學證明,漢語文在文字階層運作時,在人腦神經中,不論是釋義、處理、記憶、回復(答)等功能,差不多都是在右腦區(即左視區),其他語文則在左腦區(亦即右視區)運作。凡是在右腦區處理或記憶的資料(information),必然會處理得又快又長久。而在左腦區處理的,則必須在左腦內的語言軸線上進行,所有學習到的資料(acquired data),多限制在語音範圍內,所以只能作短程記憶;而且左腦長於邏輯推理,所以必需處理時間,因此進行得慢。在語言學習上,自然不如在右腦區(即左視區)的腦神經空間關係工作,來得又快又久(注7)。
第十二是漢字的變化性(changeability);漢字一音的四聲變化,使人「耳聽不知義,眼看饒其趣」,雖「不堪入耳」,但「眼見為識」。下面這篇奇文妙作便可證明;如果以「一胎化」的同音字來「替代」,或是華文「拉丁化」,就會雖「眼見」也「不知所云」了。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第十三是漢字的幽默性(sense of humor);漢字因有「破音」與「諧音」,形成了「多元」、「幽默」、與「雙關」的意義,使人讀之會產生「會意的微笑」,「妙不可言」。諸如「諧音」改一個字︰電器的「不〞靜〞則退」和「涼快一〞夏〞」;台北跨年晚會的「〞金〞彩絕倫」;豬年的「〞豬〞事如意」;雙關的「二舟並行,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五音齊奏,笛清(狄青)那比簫和(蕭何)。」又如「破音」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行行行行行行行。」檢視現有世界文字,沒有像漢字的多元和幽默。(注8)
第十四是漢字的精細性(exquisiteness);「蟲嗚、鳥叫、鐘響、雞啼、犬吠、兒哭」等詞語,均由一個名詞和一個動詞組成,動詞的「嗚、叫、響、啼、吠、哭」都是發出聲音,但各有其使用範圍,不能亂用。又如在「雀躍不已」和「暴跳如雷」中,「躍」與「跳」就不能互換。
漢字精準明確的特性,在量詞(unit)運用上最為明顯,限制嚴格,如「佛一尊、人一位、馬一匹、牛一頭、魚一尾、羊一隻、房一間、屋一棟、紙一張、鞋一雙…等」,必湏與連用名詞配合,否則就會發生混亂,遺笑大方。
在漢字構成方面,更是精細明確,如「戊、戌、戍」的「一點不能錯」;「己、已、巳」和「申、由、甲」的「長短不自由」更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第十五是漢字的自由性;(freedom)與上面的「精細明確」相反,漢字也有「自由」和「輕 鬆活潑」的一面,漢字的組成部份「可上可左」,如峯─峰、羣─群、畧─略;「可上可右」,如翌─翊、脅─脇、鑒─鑑;「可左可右」,如隣─鄰、夠─夠、綿─緜;及「可中可下」,如讎─讐、輿─轝等。
漢字的優點與特點有以上如此之多,足證創造漢字的遠古祖先,確有超水準的文字創造智慧和遠見。漢字簡化之後,漢字的獨特性和優越性都完全「煙消雲散」了,您能不痛心疾首嗎。因此在這世界漢語熱的今天,我們要恢復使用正體,把漢字的優點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五、文學作品使用正體的優點
上述漢字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只有恢復正體字的使用才能表達出來,使用簡體字的困擾才能消除乾淨。文學作品是千秋萬世的「功業」,所謂「文章華國」,又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吾人從事文學創作的當兒,使用字體就知所選擇了。
筆者在《以孔子中庸思想統一當前漢字繁簡問題》一文中,提出了「文學作品應該都用正體」的建議,原因如下︰
第一,使用正體字可使作者的思想正確表達出來。「同音假借」、「同音替代」、「同音合併」等的「一胎化」所造成的「別字」,可以避免,使文章的意義達到了「精確性」和「精確度」,閲讀時不會產生歧義和誤解。
第二,使用正體字可使作者的作品留傳千古。使作者的作品能和我們悠久歷史的文化和文學聯系起來,融為一體;文化內涵不會出現斷層和疎遠。
第三,使用正體字可使作者的作品「毋遠弗屆」。中國內地用正體字寫的作品,發行國外時,就毋需轉換。諸如上述之「皇后」變成了「皇後」,「防禦」變成了「防御」,「孔子故里」變成了「孔子故裡」等笑話,就永遠不會發生了。
第四,使用正體字可使作者的作品表達「莊嚴」、「尊敬」、「正式」和「準確」。如果有人送你「万寿旡姜」的匾額,如果你姓「戴」任副市長,上欵寫著「代付市長八十松庆」,你會作何感想?
第五,使用正體字可使作者的作品不會遭人簒改。試想當年康皇帝傳位詔書︰「傳位十四子」用了「於」和「拾肆」,就不會遭人簒改為「傳位于四子」,那麼滿清王朝的歷史就要改寫了。如果開支票,一定會寫「壹、貮、三、肆」,不會用「一、二、三、四」吧。
第六,使用正體字可使你的作品不會混淆不清。例如簡化字的「幾─兒」,「千-干─于」,「鳳─風」等筆形近似,手寫體很容易混同,而原來的正體字就沒有這個問題。

六、結 論
我們何其不幸,面臨著文字的分裂和混淆;我們又何其有幸,站在民族興衰的歷史轉捩點,對華文文學負有繼往開來的重責大任。我們不能任由中華文化圈永遠分裂,不能任由中華文學的發展受到困擾,不能任由中華文學的傳承在我們這一代中斷;更不能任由文學中華的統一出現裂痕。因此,筆者在此再次呼龥︰「中華文學作品用字正體化」﹗
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漢字繁簡問題是遲早會統一的。我們既然已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先從我們本身作起,以期「潛移默化」,或「鼓動風潮」進而「造成時勢」,「挽狂瀾於既倒」,則「功莫大焉」﹗
為了解決目前文字使用的混亂狀態,為了方便國際交流和將來的兩岸統一,以及漢字字形的統一,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為了使華文文學作品永垂久遠,只有恢復使用正體字才是唯一出路。
恢復正體字一定有很多人會反對,主要不是在學理上有站不住的論證和道理,而是習慣使然。簡體字畢竟在國內的現實生活中,「雷厲風行」地使用了幾十年,改寫正體確有很多的不適應。但請試想,半個多世紀的簡化,在兩千多年正體華文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又顯得何其短暫?為了中國道統文化不至於斷送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為了解決簡體字「簡」出來的種種弊端和簡繁混用的混亂狀態,那只有恢復使用正體字一途。雖然我們暫時將稍不適應,做出一點犧牲,但總比將來留給子孫後代所造成的不適和犧牲要小得多了。
恢復正體字的困難和推行,主要在於政府,取決於政府「大有為」的勇氣和決心,以及「大是大非」的決策,和「今是昨非」的勇氣。雖然意味著對過去一段歷史的否定,但總比對我們幾千年文化的否定要好得多。「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都可以否定;六十年代推行拉丁化的新維文、新哈薩克文,都可以因最終失敗而於1982年廢止,簡化字為什麼就不能趁早予以否定廢止呢?
近年來的文字使用混亂和簡繁混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巳到了我們勇敢面對問題並加以解決的時候了,也是政府採取行動的時候了。政府應該認真地面對建國以來文字政策上的失誤,仔細考慮恢復正體字的問題,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積極穩妥地恢復中國人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正體字。這是中國文化建設和民族文化復興的大事,也是有利於我們子孫後代的大事,也是保留唯一「世界文字遺產」的大事,實行得越早越好。希望我們的專家學者們,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議,並且嚴肅認真地進行漢字的整理和規範工作,推進字形的統一,這是我們知識分子的良知,是我們知識分子的天職和希望,也是大有為政府不可旁 貸的職責和歷史使命。
再則;對韓國人的恢復漢字,所謂「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以及韓國人「漢字申遺」等問題,政府不能「聽其自然」,「掉以輕心」或「一笑置之」,應該及時地、有效地、和「義正辭嚴」地予以駁斥,使其不能「小丑跳樑」,「奪我之美」;不然,我們都成了守不住「祖產」的「敗家子」了。

註釋︰
(注1)《愈簡愈難》彭冊之2006
(注2)治外法權
(注3)耳鼻喉科
(注4)反成規主義(Oppose established order, page 379,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 2001)
(注5) 經由矽塵粒所導致之肺病變(An obscure term ostensibly referring to a lung disease caused by silica dust. Page 521《Instant Vocabulary》New York, 1968)
(注6)、(注7)彭冊之《 稟賦基礎製教育體系綱要》2007, 凱倫出版社, 台北 PP 59-70
(注8)上聯一、三、五、六字,讀「長久」的「長」,二、四、七字則念「生長」的「長」;下聯一、三、五、六字,讀「銀行」的「行」,二、四、七字則念「步行」的「行」。清李調元贈錢莊開業聯。

海外華僑與中華文化
2008年兩岸僑聯「和平與發展論壇」論文
一、緒 言
「華僑」的「華」是指炎黃子孫,「僑」是指旅居國外,旅居國外炎黃子孫的眷屬稱為「僑眷」,己取得住在國國籍者則稱為「X籍華人」,如「美籍華人」。
遠自清朝中葉,大量沿海省份的青年,不辭險難赴海外謀生,足跡遍佈全世界,其中以前往東南亞的人數最多,美洲與歐洲各居其次。到2000年止,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約有三千六百萬人,近年來由於大陸的開放,世界各地的移民倍增。據筆者初步估計,應已超過四千萬。他們「遠托異國,昔人所悲。」因之「故國神遊,鄉邦心繫。」但他們為了落地生根,只好「移民歸化(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因之,其後代要在一個社會組織、政治制度、風俗人情、語言宗教完全不同的環境當中成家立業謀求發展,則必須融入當地社會,打入住在國主流。然而同時又要保持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使其能延續不絕且宏揚光大,則有賴中華文化的教育。華僑之所以為華僑,全賴其民族觀念;「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和驕傲。而民族觀念之養成,全賴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僑教。海外華人如無民族自覺,即非華僑,既沒有華僑,自然就沒有僑務可言。因此筆者認為無僑教即無僑務,而僑教為僑務重心。僑務最重要的一環是僑教,僑教不僅是海外華僑與祖國間血脈維繫的臍帶,更是海外華僑成為祖國文化發展尖兵的出發點。
二、華僑為革命之母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華僑為革命之母」,又說「沒有華僑就沒有中華民國。」華僑身在海外,但心繫鄉邦,祖國的興衰也關係著華僑的命運。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抗日建國,以及新中國的成立等,華僑出錢出力,奉獻犧牲,無役不與。
最早的中國移民,應該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為了求長生不老靈藥,派徐福出海求仙,徐福早知道世上根本沒有長生不老靈藥,為了避免空手而歸要引頸受戳,早就想好了移民海外的計劃,攜帶五百童男童女,到國外去開疆闢土,一去無回。後來明朝三寶太監的七下南洋,一定有人留下來開天闢地,成為華僑。一八四Ο年鴉片戰爭發生,散居在印尼各地不同方言的華僑群體,激昂憤慨,共同組成「中華會館」以團結僑社及興辦教育,遠自國內延聘優良教師,使用北京官話,編輯典籍教材,延續中華文化於海外。兩年後,馬來亞的華僑組成「中華大會堂」,稍後美國成立「駐美中華總會館」,美洲各地亦紛紛成立「中華會館」、「中華公所」,其他地區無不相繼比照辦理。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清廷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孫中山先生憤而成立「興中會」,從此這些組織即成為國家現代化運動在海外最大的支柱與後援中心。
華僑因仍保持著傳統的中國文化與生活方式,而自成「華僑社會」,全世界各大都市都有「中國城( China Town )」,因為人數眾多,成為一股龐大力量。此外,華僑因為勤勉努力,創造優越的經濟地位和實力,因而在僑居地,無論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皆有影響力,因此,華僑對兩岸政府的支持與否,影響兩岸政府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評價。

三、移民是國力的擴張
綜上所述,由此可見,我們華人同胞為了某種原因離鄉背井向外移民,對祖國言,不是人口的減少,而是國力的擴張。世界上很多國土小人口多的國家,為了解決國內失業與社會問題,對外移民都採取鼓勵政策,而且是配合政府政策,有計劃的移民,日本、韓國都做得非常成功。上世紀七十年代,筆者記得在美國留學學留初期,發現當時紐約的雜貨店(grocery)、魚店(fish store)、果菜店(fruit and vegetable store)、洗衣店(Laundromat),多半都是韓國人的天下。他們克苦耐勞,事業蒸蒸日上,寄錢回國幫助親友,支持祖國國策不遺餘力,這是「移民是國力的擴張」最好証明。據說他們出國前,政府都補助創業基金美金十萬元,令人羨慕不己。筆者雖未曾証實,但對韓國政府的遠見與計劃,值得其他國家借鏡。
「移民是國力的擴張」的另一實例是猶太人(Jews),二次大戰前他們沒有祖國,以色列(Israel)建國後,他們支持其祖國不遺餘力,在美國猶太人的勢力,足以左右美國在中東(Mid East)的政策。
最近五十餘年,台灣鼓勵留學、放寬移民。這些新僑成長的背景和出國的目的都不同於已往,漸漸的在傳統僑社之外形成新的社群。尤其是台商攜帶著資金、技術及市場關係,在世界各地投資,廣受各國的歡迎。此外,台灣的慈濟功德會和佛光會等團體,亦在僑社提供文教與互助服務,成效輝煌。每當世界任何地方發生天災人禍時,「慈濟人」和「佛光人」都在最短時間出現在第一線,展開援救工作,比國際紅十字會還快,這是人性的關懷和實力的表現,也是國力的擴張與人文道德的發揚。

四、文化是僑民的凝膠
為了保証「移民是國力的擴張」,就要使廣大華僑保存中華文化,如果要保存中華文化,就要重視僑教和推行僑教。一個民族的形成,孫中山先生列舉了血統、語言、文字、信仰、和風俗習慣,除了血統外,其他都屬於文化。如果沒有僑教,僑民的第二代就變成了「香蕉」(1),這是國家的莫大損失。
海外幾千萬華僑華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子女後代對中國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不瞭解、不熟悉。僑胞們對自己的祖國或祖籍國非常熱愛,但看到子孫後代都已經西化,祇留著中國人的面孔,他們非常著急。華人都重視子女教育,除打入主流於住在國學校上學外,中文學校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學習漢語漢字。兩岸僑務機構,也辦有「華僑學校」,但中華文化的傳承,則有賴家庭教育。五倫八德、三綱五常的灌輸和養成,端在父母親言行榜樣的潛移默化。鼓勵在家講中文、寫中國字、看中文書、欣賞中文電視節目等,其效果遠比課餘的中文學校要大。
1990年筆者偕ABC(2)子女遊西湖,謁岳王廟,兒子當時15歲,女兒12歲,他們根本不知道岳飛是何人物。當時筆者忙於在美國創業,忽略了子女的教育,深感慚愧。現在世界各大都市華人社區,都有華文報紙、華語電視、華語廣播,與國內無異。如能注意下一代教育,則中華文化在海外亦將永垂無疆之庥。

五、孔子學院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漢語熱」方興未艾撲面而來,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發的深厚魅力是世界永久和平的唯一良方。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在世界範圍內傳承漢語教學的載體,以聖人孔子為名,回歸中華文化主流的「孔子學院 ( Confucius Institute)」應運而生。
2500多年前,孔子曾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其間「諫七十餘君」。《史記》記載孔子一生培養「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今年是孔子誕辰2559年,孔子將以兩千多歲的高齡再度周遊列國,越洋過海充當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使者,真是歷史奇蹟。
21世紀以來,由於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為漢語的國際推廣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由於學習漢語熱不斷升溫,國內外已有的漢語教學機構和資源儲備,遠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教育部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自2002年開始醞釀,借鑒各國推廣其本民族語言的經驗,在海外設立語言推廣機構。2004年3月,國務院將中國設在海外的語言推廣機構,正式定名為「孔子學院」。首屆世界漢語大會於2005年7月在北京舉行,孔子學院得到許多國家的熱烈響應和支持,發展迅速。孔子學院建設多數採用中外合作方式,內容涉及各層次漢語教學、漢語師資培訓、漢語考試和輔導、漢語比賽、來華留學咨詢、當代中國介紹、中國文化體驗和對華商貿知識等,受到所在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自2004年11月韓國首爾市挂牌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開始,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80餘所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和地區誕生,將來在地球村裡將有五百所「孔子學院」,發揮著中華文化的光輝,對華僑文教產生了相輔相成的積極功效。

六、雙重國籍的探討
大陸中國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海外僑胞可以根據自願原則,選擇保留中國國籍或加入住在國國籍。如果他們保留中國國籍,那就成為華僑。如果他們加入了住在國的國籍,那就成為外籍華人。
根據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許又聲最近談話:「中國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第一是因為實行不承認雙重國籍的立法原則是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所採用的。第二,中國是一個僑務大國,現在分布於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有幾千萬人。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的不承認雙重國籍政策,實踐証明是非常成功的。它不僅有利於海外的華僑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在當地更好地長期生存和發展。同時,它也有利於減少疑慮,增進互信,促進中國和華僑華人與住在國友好關係的發展。第三,對一些僑胞希望中國政府承認雙重國籍的願望,我們表示理解。中國政府的相關部門,將為他們加強與祖籍國的聯繫、合作、和來往提供便利與服務。比如說,在來往中國方面,相關部門已經授權駐外使領館給需要經常往來中國的這些外籍華人,提供半年、一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多次往返簽證。」
反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自成立以來即重視僑務,行政院設僑務委員會,「僑民即是僑居海外的公民」,因此承認雙重國籍。
筆者個人的親身感受是:第一,承認雙重國籍,使僑胞們沒有剪斷與母體連繫的臍帶,更生「反哺」之思。第二,承認雙重國籍,使得己具有外國國籍的僑胞,回到祖國有「遊子回鄉」與「回娘家」的感覺。第三,祖國的一切,僑胞們都會自掏腰包遠自千里回國參與來「共襄盛舉」,展現實力。由台灣的大選投票即可証明。一個己取得外國國籍的中華兒女,如果在國外到祖國的駐外使領館因故尋求保護時,卻被「你己經取得外國國籍」而拒絕,此一中華兒女,一方面有被祖國遺棄的感覺,另一方面又傷心、無助、絕望,因之對祖國之恨由是而生,對祖國、對僑胞都是一件「雙輸」的憾事。

七、華僑教育概況
中國政府重視海外華僑華人的華文教育問題,近年來國務院僑辦加大了經費、師資、教材、安排部署、工作手段的投入,以及組織青少年回國參與中國夏令營等活動。開展海外中文教育叫做「留根」工程,華裔青少年是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不論離中國有多遠,不論加入那個國家國籍,他們始終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他們民族文化的「根」始終都在中國。 胡錦濤總書記重視華文教育,提議成立「中國華人教育基金會」,二○○四年胡主席指出:「海外華文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文化是一個紐帶,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遇到各種磨難而始終不衰,文化的凝聚力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無論是從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考慮,還是從我們骨肉同胞的親情考慮,我們都應在海外華文教育問題上給予幫助,給予支持。」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發展華文教育事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基金會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理事單位為中央統戰部、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全國人大僑委、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僑辦、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中國僑聯、致公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陣容強大。
台灣在世界各地都設有「中華文教服務中心」,建立「華僑學校」,推展華僑文教不遺餘力。近年來由於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在WWW上設有網站(http://www.ocac.gov.tw),內容包括簡介、服務、新聞、活動、連繫天地、僑教園地及中華函授學校等各篇,並提供若干最新訊息。並可經由本站和其他新聞、文教及經貿類的網站連接,效果甚佳。在中華文化網路資源中,收錄(連接)了以下各網站:故宮博物院:目擊古中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典藏精品選粹、國家圖書館:認識中國古書、行政院新聞局: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行政院文建會:中華民國文化館、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元智工學院:網路展書讀、清華大學:中華藝術史資料庫。
線上華語教室分為初級華語讀本、五百字說華語、華語教學資源及工具箱(辭典)四部分,其中華語教學資源則收錄了以下四個網站:師大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網路華語課、Page Lin: My Favorite Multimedia Inside CHINESE Language Lab.、WellGot Inc.:WellGot、劉禮斌:大家來學中文。整體而言,僑委會的網站仍在一剛剛起步的雛型階段,尚有許多發展空間。

八、對華僑教育的建議
華僑教育是兩岸政府共同重視的大事,關係著海外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國力的凝聚和擴張,建議兩岸政府攜手合作,在現有基礎上取長補短,節省龐大人力財力物力。
文字是思想表達的工具,是文化記錄和傳播的媒介,文字在政治上,是國家民族統一的工具,有了統一的文字,才有統一的語言,有了統一的文字和語言,才有統一的民族和國家。因之,建議中國政府對漢字因簡化而產生的弊端早日予以終止解決,不能「以訛傳訛」,「將錯就錯」,或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地任由其發展下去,在「漢語熱」和『孔子學院』遍地開花的今天,那我們將「誤人子弟」成為民族罪人。
華僑教育因受地域、時間、國情等限制,傳統的教育體糸無法達成僑教目標,因此建議兩岸政府採用最先進的《稟賦基礎制教育體糸》(3)以解決僑教現有問題。《禀賦基礎教育制》是以《教育科技學 ﹙educ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測定學生禀賦層次,求出「禀賦定位」,作為出發點。指導學生擬定「課程計劃」,循序漸進,直到引導其概訂「生涯規劃」為止。此其間運用《教育生理學﹙Education Physiology﹚》,以作基模、適應、平衡、同化和調適。運用《教育生物學﹙Education Biology﹚》,採用兩極語言﹙polarized language﹚。運用《教育心理學﹙Education Psychology﹚》,作為課程設計與施教方法依據。運用《教育社會學﹙Education Sociology﹚》,以作行為和目的之設計。在學校範圍上,是「無牆、零距離、和
無遠弗屆」。在學年學級上,是「零時間、零學年、零學級」。在學習進度上,是「不疾不徐,自由發展」。在成果鑑定上,是「零緊張、零壓力、零作弊」。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運用上,做到了「節約、不浪費」。不但改正了當今教育的缺點,也提升了教育的潛力和效率。

九、結 語
華僑教育是中華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工具和利器,也是中華民族力量會聚的凝膠,兩岸政府應從民族大義上出發,共同攜手合作,為發展僑教、推行僑教而努力。如此,則遍佈世界的中華兒女,真正能「四海一家」,歷史悠久的中華王道文化,真正的「無遠弗屆」,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力量,將會影響整個世界,奠定世界永久和平。
註:
(1)外黃裡白,黃面孔的白種外國人。
(2)America Born Chinese,美籍華人。
(3)《禀賦基礎制教育體糸綱要》彭冊之著,2007台北凱侖出版社出版,美國中華文化促進會發行。

陰霾淨掃,再現藍天
—2008年322—520 一個海外華僑的歷史見證
一、 回國投票
海外華僑大都和筆者一樣,都是「身在海外,心繫鄉邦。」國內的同胞和我們是血肉相連,因此國內的政治也和我們息息相關。過去八年來扁政府的倒行逆施,貪污腐化,對外則鎖國背信,夜郎自大;對內則挑撥族群對立,漁利自肥。弄得台灣經濟衰退,民不聊生。海外華僑大都感到痛心疾首,希望台灣能再度政黨輪替,轉危為安。2004年的「319槍擊案」,延續了民進黨的貪腐政權,同時也加深了台灣同胞的痛苦悲慘命運。好不容易等到八年過去了,如果再讓民進黨的貪腐政權再行執政,那就真正沒有天理輪迴了。因此這次僑胞們都自動自發地買機票、花旅費,不遠千里地飛回台灣,投下個人的神聖一票。
筆者退休後近年來停留台灣的時間很多,「空中飛人」倒也「習慣」,二月十七日主持了台北市湖南湘陰同鄉會2008年會員大會及春宴之後,因為幼女嘉璇﹙Angela﹚廿六日要回夏威夷渡假,祇好於廿四日飛返檀香山,回顧上次與兒女檀島聚首,一晃己是一年多了。
檀島假期之後,應邀赴嘉璇寓所小住,因此同飛加州,獨子祥麟﹙Terry﹚聞訊,也特別告假遠自密蘇里聖路易﹙St. Louis, MO﹚趕來團聚,共享天倫。嘉璇寓所靠近好萊塢﹙Hollywood﹚,就在中國戲院﹙Chinese Theater﹚後面兩條街,鬧中取靜,還算不錯。我們父子女三人聚首兩星期,重遊了Universal Studio、Dislay Land、Getty Center,Santa Monica beach and pier,應邀去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參加了Dr. Alexander Fang的博士學位口試﹙doctoral defense﹚題目是 《Silicon Evanescent Lasers.》。「隔行如隔山」,筆者嘹解無幾。理化研究是「從無到有」的事業,創造了人類的享受與文昀明,科學家們的精神值得佩服。
此行還順便拜訪老友鄧文華伉儷、謝秉忱伉儷、王仙女士、鄭曙光先生、和游芳敏教授;同時也結識了南加州湖南同鄉會(Hunan Association of South California, USA)的王曉非會長、呂少良名譽會長等,真是不虛此行。尤其是王仙鄉長,活躍不減紐約當年;不但在電台主持節目,而且還是現任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North America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South California)會長,著作等身,可喜可賀。原擬多留時日,但因要趕回來投票,早己買好三月十七日華航機票,到台灣己是十八日晚間了。14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同機遇到很多和筆者一樣專門回國投票的僑胞,他們沒有藍綠,祇希望中華民國台灣繁榮昌盛,他們都說:「如果民進黨再由奧步取得政權,台灣繼續沉淪下去,我們就祗有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一途,再也不回台灣了。」我想除基本教義派的台獨份子外,這句話可以代表大多數僑胞們的心聲吧!
二、四海同心
三月十九日下午二時,筆者特地去國父紀念館參加專為僑胞舉辦的「四海同心」聯合造勢活動,遇到了海外各地歸來的新知舊雨和老牌知名藝人,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希望選賢與能,使台灣民主前進,昌盛繁榮。最難得的是,在亮麗的巨型扶桑花傘上,發現了「夏威夷馬蕭後援會」幾個大字,而持傘者正是多年不見的故友台灣閩南鄉親 Jimmy and May 伉儷。他們平時為事業打拼,很少過問政治,而此次不顧一切,回來投票,真是難能可貴,也足見民心的向背和求變的心情了。
此次選舉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先生,為了掩飾民進黨政府的無能和貪污腐化,並且「端不出牛肉」,衹好持續作「去中」、「族群分化」、與「不愛台灣」等等的口水戰,打出了所謂「綠卡問題」,真是無聊己極。台灣同胞水準提升,己經兩次用選票予以否定。
「持有綠卡」並不等於「不愛台灣」,由僑胞踴躍回國投票的事實即可証明。僑胞們擁有綠卡或雙重國籍,但愛台灣不落人後,甚且猶有過之,筆者本人就是人證事證。僑胞們為了在住在國求生存、求發展,不入籍就等於「次等公民」,尤其在美國,沒有所謂「身份﹙status﹚」,別人會瞧不起,享不到應有權利。筆者是過來人,其中辛酸真是一言難盡。民進黨的無知與無聊,真令人作嘔。筆者猜測台灣同胞持有綠卡或擁有雙重國籍的,應不在少數。
「持有綠卡」的人,通常是要坐所謂的「移民監」五年,經由結婚申請的是三年。意即在這段時間內半數以上時間,申請人要停留在美國,否則無法入籍﹙naturalization﹚。「持有綠卡」而常年不在美國,綠卡當然早就無效了。
三、世紀投票
三月廿一日晚,筆者約好幾個朋友去總統府前參加馬蕭選前之夜的造勢大會,搭捷運去台北,從台大醫院站出口開始即有陣陣人潮,絡繹不絕,靠近凱達葛蘭大道,更是人山人海,寸步難行。心想台灣人民為了國家勇於「站出來」的表現,令人欽佩。看到了「馬英九民間之友會」的旗幟,擠了很久才能接近,領了幾件「戰袍」,遇見了發起人兼會長葉金川先生,拍照存念,因為筆者亦忝為該會「平安分會」會長。
三月廿二日早上、筆者夫妻偕同工友Lily, 推著105歲的老母親,三「老」加起來共有256歲,開車到投票所投票,不亦「壯」哉? 出乎意料,每一投票所都排著長龍,大家都似乎來得很早,表情肅穆,但秩序井然,以前所擔憂的「奧步」,幾乎是多餘,台灣民主的日益成熟,可喜可賀。「公投」票領者甚少,阿扁的如意算盤「公投綁大選」,祇是自欺欺人,徒費公帑而己。
下午因體力不似當年,沒有去參加「選情之夜」。自四點開始,懷著擔心與不安的情緒,守在電視機前看著開票,剛開始一小時內,雙方票數拉鋸,心情非常緊張沉重,以為台灣的公理正義就此淪喪,台灣的前途就此毀滅。後來由超前而遙遙領先,而超過當選門檻,終而高票當選,壓在心上的石頭總算掉了下來,緊張的心情,非看一般球賽可比,因為它關係著兩千三百萬人的福祉與中華民國的命運和前途,台灣人民作了正確的選擇。
四、遲來的觀禮証
筆者322後即未離境,目的是想參加520觀禮。僑美期間筆者是共和﹙Republican﹚黨的sustain member黨員,也是亞裔總部(Asian Republican Federation)副主席,曾先後應邀參加了1985年雷根總統﹙Ronald Wilson Reagan﹚和1989年布希總統﹙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的就職大典。這次如能在自己故國參加觀禮,見証歷史,對一個將近八十的老八而言,應是人生一件值得記憶與很有意義的事。
一個多月前,僑胞要回國參加慶典的人數相當熱烈。在紐約僅筆者所創的「旅美湖南同鄉會(Hunan Association in USA)」就有十七人報名,大多數是第一次到台灣,都希望能參加小巨蛋觀禮,我是名譽會長,又是創會會長,我人又現在台北,我責無旁貸地去接洽,承辦人給我的答覆是:「小巨蛋座位有限,全球僑胞僅分配了四百個名額,礙難分發。」既然如此,希望幻滅,衹好作罷。
五月十九日下午三時,筆者應邀出席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的理監事會議,見到了很多的歸國僑領和政要。有人問到筆者是否收到請帖,筆者據實以告:「我己不是僑領,又非政要,當然不會收到邀請。」當時有人為筆者抱不平:「當年在紐約僑社出錢出力,為國家貢獻良多,為甚麼沒有請帖?」感謝僑選立委的盛情,當場電話連絡,終於由國民黨中央黨部送來了請帖和一張觀禮証。—「1樓紫1C區3排8號」編號是00000050。
開完會後,應邀留在僑聯參加下午六點的歡迎歸國僑胞茶會,看到了紐約中華公所回國慶賀團,除了老友于金山主席外,竟然一個都不認識,自1995年離開紐約僑界,一瞬就是十有三年,人事滄桑,真有「幌如隔世」之感。
據傳此次慶典座次安排與邀請函發放的混亂,是520新聞中,最為媒體所熱衷。有人口頭受邀卻未收到邀請函;有的一人收到兩張邀請函,謝長廷就是如此;有人收到邀請函卻無觀禮證,再有就是座位重號,還要加上綠營大佬早就聲言集體缺席,而國民黨內部又傳出吳伯雄因為席次安排未獲足夠尊重而發飆,馬英九團隊出手的第一張成績單就遭到媒體詬病。當日現場也相當混亂,僅筆者所見,就至少有五席發生重號,觀禮嘉賓不得不求助義工重新調整坐席,但重號實在太多,到最後連專門為解決重號而設置的坐席也不夠安排,義工們也只能無奈地一個勁搖頭,表示愛莫能助。
六、「小巨蛋」觀禮
520當天,筆者穿戴整齊自八里寓所出發,趕到台北「小巨蛋」己經是八點四十分了。尋著入口找好座位坐下來,舉目四顧,場內除中央正面的外賓和政要席外,幾乎己完全坐滿,真是「座無虛席」。節目主持人陶晶瑩小姐與徐乃麟先生,正以靈敏機智的口才和慧黠幽默的方式主持此次大典。
九點整場內的幾個大型銀幕上,轉播著總統府的「宣誓就職典禮」,看到馬總統與蕭副總統分別宣誓就職。依照慣例,由賴英照以大法官會議主席身份,擔任正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監交人,隨後由立法院長王金平授與馬蕭兩人中華民國之璽、榮典之璽、總統之印、總統之章、副總統之章。完成政權和平轉移與台灣憲政史上第二次政黨輪替。畫面清淅猶如身歷其境,心中感概萬分。想到民國歷史上的「曹錕賄選」,強人政治的「于右任﹙余又任﹚」、「吳三連﹙吾三連﹚」和「趙麗蓮﹙照例連﹚」,(1)以及2004年的「319槍擊案」的「沒有真相就沒有總統」,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春秋大義,將來自有董狐之筆來作定評。
九點三十分慶典節目演出,由藝術總監陳勝福先生統籌策劃,節目兼容並蓄,生動精彩。包括《滿滿元氣向前行》,由國防部示範樂隊伴奏和十二個國小學生的國歌演唱,活潑喜悅,欣欣向榮,象徵台灣未來的新希望。《年的跨越》係由台灣各族原住民青年組成的「原舞者」演出,祈求豐收和幸福。《齊天戰鼓,氣壯山河》;係由九天民俗技藝團演出,以鼓技詮釋古代戰場上揮軍作戰的浩蕩,凱旋歸來的興奮心情,激盪出與天比高的高昂士氣,象徵新總統氣蓋山河的氣勢。《活力台灣,鬥陣加油》,融合了傳統的宋江陣、台灣擊鼓藝術與戲曲旗陣,以「風、火、雷、電」為特色,彰顯我國未來的國運必定是「風風火火、氣勢非凡」。
《掌中風雲》邀集國內五個頂尖布袋戲團,涵蓋「現代金光」與「傳統古典」,將台灣特有的「掌中文化」,融合傳統與現代創新兼具的多元風貌,在舞台上一一呈現。《希望之光》由「水果奶奶」趙自強創立的「如果兒童劇團」演出, 「透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創造專屬於小朋友的夢想世界,尊重孩子本能的思考與創造力,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歡樂、感動、回憶和希望,許一個美好的末來。《沖岩》即《優人神鼓》,象徵人生面臨挑戰郤不斷超越。曲目結合力與美,以彈跳動作與傾斜擊鼓方式,異於傳統打法,猶如海浪撞擊岩石,金鼓雷鳴。《夢幻列車》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係表演蒸氣火車緩慢移動出發,穿過山洞,跨越平交,周邊風景,千變萬化,開向異國,開向末來。《舞鈴高手》由舞鈴劇場一群青年表演藝術家演出,舞者幻化為武林高手,舞鈴宛如兵器;飛行、互換、纏繞,超越想像的舞台世界,和世界各地不同語言文化的觀眾,分享相同的快樂與感動。《青春武者》由台北體育學院武術隊演出,運用拳術、刀功、劍法、旗陣,令人熱血沸騰,呈現氣勢磅鑮,展現精、氣、神風貌,發揮健、力、美精神。
《京劇金三角》由國光朱陸豪演《美猴王》,李寶春演《路遙知馬力》,國光魏海敏演《穆桂英掛帥》,結合武生、老生、武旦,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壯麗風華。 《好客台灣,山歌傳情》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擔綱,透過美妙的客家音樂與金曲,呈現少見的壯闊場景,開創客家表演文化嶄新的一頁。《躍動。金嗓》分由知名歌唱藝術家王力宏唱出《蓋世英雄》,「金獎美聲歌后」許景淳的《攜手共創明天》,知名搖滾歌手伍伯&China Blue的《台灣製造》,金鐘獎得主江淑娜的《寶島曼波》,以及「帽子歌后」鳳飛飛的《做個快樂的歌手》和《掌聲響起》等,令人繞樑三日,撼動心弦。
十時正,另一組主持人 聶雲 先生 和陳瑩 小姐登場,當各國總統、副總統及貴賓進場時, 二人以流利英語介紹外賓,在場人士均熱烈鼓掌歡迎。十一時稍過,馬總統伉儷、蕭副總統伉儷相繼抵達會場。全場起立致敬並鼓掌熱烈歡迎,總統、副總統就位後,立即唱國歌,奏就職樂,鳴放二十一響禮砲,然後馬英九總統發表舉世觸目的《就職演說》。
演說完畢,壓軸節目為台北藝術家合唱團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帶來的《明天會更好》大合唱,馬總統伉儷、蕭副總統伉儷及全體演出人員都上台共襄盛舉,合唱:「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時近中午,全場起立以熱烈掌聲恭送馬總統伉儷和蕭副總統伉儷離場,就職慶祝大會畫上圓滿句點。
六、感人的就職演說
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受到各界矚目,內容涵蓋兩岸議題、外交議題、經濟議題、民主的價值、台灣論述、憲政議題、以及廉能議題。其中著墨最多的是台灣論述、兩岸關係與民主制度。 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共分三大部份,第一個重點,馬英九談到二次政黨輪替的歷史意義,他強調這一次的選舉過程,不是為了慶祝政黨或個人的勝利,而是見證台灣民主跨越了一個「歷史的里程碑」。他也再度引用美國總統布希親筆給他的賀函內容,提到「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強調「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馬英九指出,二次政黨輪替對全球的華人來講,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政治實驗,「這次如果我們能夠成功的話,對全球華人的民主發展,將會做出史無前例的貢獻!」
就職演說第二個重點,馬英九談到「新時代的任務」。他強調台灣是一個海島,「開放就會興盛,閉鎖就會衰敗,所以我們會堅持開放、大幅鬆綁、釋放民間的活力、發揮台灣的優勢。」
馬英九並特別強調「廉能政治」,要求新政府會所有公僕、公務員,都要牢牢記住「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一句警語。他希望所有公務人員都能記住,要讓新政府的施政,超越黨派利益,貫徹行政中立,不要讓政府變成「拖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而是「引領台灣進步的發動機。」
台美關係部分,馬英九希望「珍惜邦交的情誼,信守相互的承諾。」除了針對北京提出的立場外,馬英九也通過就職演說對美國表態,表示將強化與美國此一安全盟友與貿易伙伴的合作關係。他說:「他有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衛武器,打造一支堅強的國防勁旅。」美國過去幾年來批評台灣沒有自我防衛決心,不通過向美國採購武器的預算﹔而台灣政府之所以未通過預算,主要是因為國民黨在立法院中的阻擋。美國有一段時間,批評陳水扁推動的兩岸政策,使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他在就職演說延續此一基調說:「未來台灣將成為和平締造者,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在兩岸關係方面,他重申以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馬英九呼籲兩岸今後不管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且在國際組織、國際活動中,相互協助、相互尊重。強調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下,盡早恢復協商,正式回應胡錦濤的談話。他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近期兩岸關係講話與他理念一致。」包括今年三月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什談到的「九二共識」,博鰲論壇提出的「四個繼續」,以及其後再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等說法。他還說:「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台灣真誠關心大陸十三億同胞福祉,期盼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馬英九就職演說也表達對四川大地震的關心,台灣人民不分黨派,都表達由衷的關切,並願提供適時援助,希望救災工作順利,災民安置與災區重建早日完成。
演說第三個重點,馬英九提到台灣的傳承與願景以及他對台灣社會的責任。馬英九說:「在他任內,將慶祝中華民國開國的一百周年」,他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中華民國在大陸卅八年,但是在台灣的歲月,將超過一個甲子,所以「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演說最後,馬英九再次強調,在未來總統任期內,他將秉持台灣精神,堅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好好建設台澎金馬。
這是一篇感人的就職演說,全文共三千七百多字,總計獲得掌聲四十三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掌聲卻是,馬英九說出「英九將勇往直前,全力以赴」,看臺上有人突然喊出「馬英九,加油!」隨後是全場長時間的喊出:「馬英九,加油!」讓馬英九感動而哽咽,周美青則在台下激動而落淚。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沒有太多華麗辭藻,沒有空洞的口號,但「有方向」、「有信心」,更重要的是他說出了人民心中的願望,也是全體人民的心聲。
由於過去八年在陳水扁統治下,台灣未見上升只見沉淪,人民望治心切,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己廓繪出可長可久的治國綱領。「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馬英九至少在未來四年內將成為台灣領導人。
馬英九於五二0的就職演說可說是擲地有聲,洞中肯綮。大體而言,就職演說就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族群、國防、兩岸、外交等面向,具體鋪陳出馬英九未來治國理念;尤其是秉諸「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襟懷,就職演說融入高度的人文關懷。這篇就職演說,是馬英九要如何成就全民總統的誓言,也是他如何為台灣開啟生機的藍圖,更是他如何締創台灣對外關係的方略,自然深受全民關切,殷盼形塑「風雨名山」之業。
七、歡迎茶會
為了歡迎和彌補「小巨蛋」未能容納所有歸國華僑參加觀禮的遺憾,僑委會特地於五月二十一日 下午二時至五時,假台北賓館舉行「歡迎茶會」,安排馬英九總統與僑胞見面,歡迎全體歸國僑胞。
當天艷陽高照,32度的高溫,使人汗流浹背,到了兩千多人,只能在戶外全程站立,到處都是人。對像筆者一樣的老年人而言,真是「活受罪」;但僑胞們都甘之如飴,興高采烈,整個就職典禮就是一場嘉華年,參加歡迎茶會也尤如參加嘉華年一樣。好在花園裡花木扶疏,假山流水,風景宜人,點心可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友重逢聊天敘舊,倒也是難得機會,人生一樂,「不亦快哉!?」。
馬英九總統原訂四點到場,但因事耽擱,進到賓館又因僑胞們太熱心,路兩傍停下來握手拍照,抵達台上講話,足足走了十多分鐘。他的致詞很短,但很親切感人,令人有如同「共話家常」的感覺。他說現場有將近兩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僑胞,令他非常感動。他說超過一百年來,僑胞為國家付出許多心力,這種現象在全世界都非常少見,最近幾十年來,在海外的僑胞可直接收看臺灣電視,僑胞對電視名嘴比他還熟,僑胞們對國內政情十分關注。他稱許僑胞是身在海外心懷邦國,國家需要僑胞時,僑胞都義無反顧立刻回國。他說大家回國參加馬蕭就職典禮,希望大家都感到愉快,並和他共同完成他所提的基本理念和主張。他還說他剛上任面對的問題很多,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面對各種挑戰,僑胞們帶給他勇氣、力量與啟發,讓他可以向前邁進。
參加茶會貴賓尚有副總統蕭萬長、行政院長劉兆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人。台北賓館對筆者而言,一共有六次的「蒞臨」經驗,可說是代表著一生的寫照。第一次是1956年,當時在軍官外語學校受訓,選派到台北賓館參加美軍顧問團主辦的園遊會做義工;第二、三、四、五次是率團回國慶賀雙十國慶時受邀出席外交部所主辦的慶祝酒;而這一次是參加僑委會舉辦的歡迎茶會,筆者己由青年、中年、而進入老年,回首前塵,深感「浮生若夢」,不勝唏噓。
八、三次「機緣」
筆者與馬英九總統總共有三次「見面之緣」和「寒暄握手」:1984年8月,筆者代表紐約州,出席在德州達拉斯(Dallas, TX)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雷根總統競選連任。當時馬英九副局長奉派前來旁聽參觀,還有幾位國民黨政要,好像有宋楚瑜先生在內。達拉斯僑社特設宴歡迎。他們給筆者的第一個印象是「英年俊發」,正如當時共和黨族裔黨部主席陳香梅女士當場所說:「你們都是青年才俊,台灣未來的政治明星。」
回到紐約後九月底,接到了一封由台灣寄來的謝函,是馬英九副局長寄來的。筆者當時在紐約曾接待過兩岸的很多政要,寫謝函的就只有馬英九一人,足見其EQ超乎常人。說也奇怪,筆者看信都是看完即丟,可是不知甚麼原因,這封信在1995年筆者退休清理檔案時還在,原件保留迄今,後來收錄在2000年出版的《吉光片羽憶流痕》的七十紅塵回憶集裡。
第二次與馬英九總統見面是在1990年郝柏村院長在行政院接待第一個海外僑團「僑社領袖營」的酒會上,筆者代表致謝詞,和馬部長social幾句,他當然記不起我們「達拉斯之遇」,後來女性團員發現目標,蜂擁而上將馬部長包圍,筆者衹好立刻「轉台」,去和其他人士social 寒暄去了。
第三次與馬英九總統見面是在2001年華僑救國聯合總會所舉行的僑社高峰論壇的開幕典禮上,由連戰主席主持,當時的馬英九市長以「東道主」身份應邀觀禮。休息時筆者與他不期而遇,再度握手寒暄,接著他又被各方人士包圍,爭相握手拍照,筆者識相衹好再次立刻「轉台」。人生際遇,恰如蓬轉萍飄,「相逢何必爭相識,相見何須記幾曾?」
九、結 語
陳水扁二○○○年首任總統就職演說,對台灣人民許以「建立一個廉潔、效能、有遠見、有活力、有高度彈性和應變力的新政府」;二○○四年連任時,聲稱「二○○○年五二○就職演說所揭櫫的原則與承諾,過去四年沒有改變,未來四年也不會改變」。八年後的今天,回頭審視陳水扁這兩篇演說稿,直如欺人謊言,而今已隨風而去,唯見貪腐有道,治國無能,留下讓新政府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西班牙政治學者奧爾特加說:「國家是一項運動;政治像一支飛動的箭,不是上升,就是下降,端看射手─政治人物的本領。」李遠哲以此說為本,提出「台灣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說」,臨門一腳助使陳水扁取得政權,殊不知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堅守本土路線,卻無識人之明,陳水扁以無上的總統權力,不時祭起台獨意識魔咒,將國統綱領束之高閣,終止國統會運作;發動以台灣名義入聯公投,將台灣困在鎖國的牢籠。 「剝極必復,否極泰來」,人民對民進黨政權失望透頂,轉而寄希望於國民黨,使馬蕭高票當選,促成台灣政黨再次輪替。兩岸關係是台灣對外關係之所繫,攸關台灣國際舞台的開創,也和台灣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凜於陳水扁自毀二○○○年就職時「四不一沒有」的承諾,肇致台灣經濟跌入谷底,兩岸關係也陷入僵滯狀態,甚至台美關係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嫌隙;此外,馬英九起用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則引起國人對其未來兩岸工作存有疑慮,是以馬英九就職演說,對兩岸關係的展望多加著墨。  美國政治學者詹姆斯.伯恩斯(James Francis Byrnes,1879 - 1972)(2)《領袖論》一書中,提列美國總統應具備的條件,其要點如:總統應有完成任務的能力、應向人民提出國家發展方向、應成為全國人民的精神領袖、應有解決社會潛在矛盾的能力。無疑的,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正是做為國家開創性領袖的宣示書,國人應可相信他、期待他!200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中興的轉捩點,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復興的肇始點,更是中華民國憲政史上的里程碑。耄耋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

1. 「于右任﹙余又任﹚」、「吳三連﹙吾三連﹚」和「趙麗蓮﹙照例連﹚」
2. 詹姆斯.伯恩斯(James Francis Byrnes,1879-1972),美國政治家,曾任美國國務卿南卡羅來納州州長1941年1942年他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伯恩斯是美國民主黨人,並支持種族隔離


國籍與雙重國籍

一、前 言
2008年大選以來,所謂「綠卡問題」和「雙重國籍問題」盛囂塵上,而且變成了候選人攻擊對方的利器。在擁有雙重國籍人士日漸增多的今天,實有深入了解之必要。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一個國家公民的法律資格,也是國家實行外交保護的依據。也有人認為國籍是個人對國家的絕對服從。各國將國籍做為立法的重要內容,是從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開始。雙重國籍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國或以上國籍。
理論上具有雙重國籍的人在國際上會得到不僅一個國家的保護,可以得到兩國或以上國家的保護。但根據國際實踐,以及1930年海牙國籍法公約第五條規定:「具有一個以上國籍的人,在第三國境內,應被視為只有一個國籍,第三國在不妨礙適用該國關於個人身分事件的法律以及任何有效條約的情況下,就該人所有的各國籍中,應在其領土內只承認該人經常及主要居所所在國家的國籍,或者只承認在各種情況下似與該人實際上關係最密切的國家的國籍。該人在其國籍之一的國家內部,雙重國籍人一般只被當該國公民對待。」例如甲國要求公民服兵役,那麼同時擁有甲、乙兩國國籍的人在甲國境內,不能因其乙國國籍而免服兵役。
「無國籍人(stateless person)」,是指不被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認為是其國民,沒有國籍,或者說不屬於任何國家。無國籍人在國際上不享受任何國家的外交保護。

二、國籍取得
國籍取得有兩種狀況,一種是依出生取得國籍,另一種是透過加入取得國籍。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出生取得國籍的。根據出生取得國籍分為依血統和依出生地兩大原則。依血統取得國籍,不論出生在何地,只要父母一方為本國人,則子女就獲得父母一方或兩方的國籍,這種原則稱之為「血統主義 (jus sanguinis)」,又稱為「屬人主義」。 依出生地取得國籍是無論父母是哪國人,只要出生在該國的領土內,即自動獲得該國國籍,這種原則稱之為「出生地主義(jus soli)」,又稱為屬地主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血統主義和出生地主義的相結合原則。
另種狀況是透過加入取得國籍,根據出生取得國籍,並非按照個人意愿,而透過加入取得國籍,則是根據個人意愿或某種事實,並需具備相關條件,才可取得它國國籍。加入情形有三:
第一是婚姻︰一國男子和另外一國女子結緍,如果女子愿意申請,則獲得男子所屬國的國籍,如女子所屬國的法律規定,不允許雙重國籍,則女子必須放棄本國國籍才可申請男子所屬國國籍。
第二是收養︰一國國民收養無國籍或另一國兒童,被收養者的國籍會發生改變,或者繼續保持收養者的原國籍。
第三是自願申請︰又稱「歸化(naturalization)」是指一國國民自願申請另一國國籍,在入籍條件方面,許多國家都有一定限制。

三、國籍喪失
國籍喪失分為自願和非自願兩種︰一種是自願退出國籍,是指退出本國國籍或成為無國籍人。自願喪失國籍原因,一是選擇它國國籍︰因為某些國家不承認雙重國籍,要求申請它國國籍者,必須放棄原有之本國籍。二是婚姻︰若一國法律規定,本國人與外國人結婚,即喪失本國國籍;另一國法律規定,不因同本國人結婚,而取回本國國籍。
非自願喪失國籍即強製退出國籍,就是在非自願狀況下喪失國籍。原因有三︰ 一是剝奪︰因為政治原因或其它原因,而被剝奪國籍。二是戰爭︰某國政權滅亡後,又無新政權取代,這段其間會造成無國籍。三是出生︰無國籍人在採用血統國家所生的子女,也是無國籍人。

四、雙重國籍
所謂雙重國籍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國或以上之國籍。每一個國家都按照自己政策制定公民法。出現雙重國籍,有時是因為不同國家的法律同時運作而產生的結果。其產生原因有下面五種情形︰
出生︰有的國家根據出生地主義(屬地主義),有的國家根據血統主義(屬人主義),僻如僑民子女,一出生就會同時具有雙重國籍,或者因父母國籍不同,而使出生的兒童同時擁有雙重國籍。
婚姻︰有些國家的法律規定,本國男子與外國女子結婚,外國女子自動獲得本國國籍,而女子所屬國的法律又規定︰因與外國人結婚,並不喪失本國國籍。則該女子就獲得了雙重國籍。
認領:非婚生子女因不同國籍之生父認領而取得另一國籍。
收養:因被不同國籍收養而取得另一國籍。
歸化︰有些國家國籍法並不規定歸化取得國籍時需放棄或喪失原有其他國家國籍,因此,此類人士具有雙重國籍。

五、承認雙重國籍
接受雙重國籍不需要取消或放棄原有國籍,世界各國情形不一,歸納起來分為五類︰
1、法律默認雙重國籍︰例如丹麥(Denmark)《國籍法》,未明確承認雙重國籍,該法第二條第一一三款規定可視爲對雙重國籍的默認,此即「父母一方」「通過申請或以認同方式取得外國國籍」,或因「擔任他國公職取得外國國籍」,而另一方「仍保留丹國籍者」,「其18歲以下未婚子女」可依外國國籍法取得某國國籍。
2、法律承認雙重國籍︰例如法蘭西(France),取得法國國籍主要採用出生地制和血緣制。現行法國國籍法規定,人們可以透過決定的或自然的血緣關係取得法國國籍。對出生在法國或定居在法國的外國人,也可以透過出生地(定居地)關係來獲得法國國籍。
3、有限承認雙重國籍︰例如荷蘭(Holland)採取有限度承認雙重國籍,一個具有荷蘭國籍的人取得另外一個國籍,如果該國籍不是自己透過主動申請獲得,而是由於出生、結婚等原因被動獲得,則此人可保留荷蘭國籍。又如奧地利一般不承認雙重國籍,但對奧有特殊貢獻者,可保留其奧國籍。
4、完全放任雙重國籍︰例如愛爾蘭(Ireland),對於加入他國國籍的愛爾蘭公民,只有其按法律規定宣佈放棄愛國國籍後才不具有愛籍。愛爾蘭有相當多人同時具有愛爾蘭籍和英國國籍、或愛爾蘭籍和美國國籍。
5、私下默許雙重國籍︰例如波蘭(Poland),根據波蘭法律,波蘭公民不能同時擁有外國國籍。但實際上持雙重國籍的波蘭人佔有相當比例,政府對此採取默許態度。

六、中華民國《國籍法》
我國的《國籍法》以「屬人主義 (血緣主義) 為主」,「屬地主義 (出生地主義) 為輔」。除高階公務人員及公職人員外,國人允許擁有雙重國籍。即中華民國國民加入外國國籍者,不喪失中華民國國籍,除非經內政部許可。因此,常常會出現中華民國公民,既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又持有美國(United States),英國(United Kingdom),澳大利亞(Australia),新西蘭(New zealand)等外國護照。但外籍人士加入中華民國國籍者,須先放棄原有國籍,除非能提出因非可歸責當事人事由,致無法取得喪失其原有國籍之證明,並經外交機關查證屬實,方可保有其原有國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護照條例》規定,中華民國國民不得同時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換言之,中華民國實施的是一種變形的「雙重國籍」制度;也就是,外國人要入籍台灣必須放棄其原來的母國國籍,不過卻允許本國公民在取得外國國籍時,不需要放棄本國國籍。目前世界上有五十幾個國家承認雙重國籍。雙重國籍依法是可以選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承認雙重國籍,即使小孩是美國公民,仍需遵守中華民國的兵役規定當兵。依役男出境處理辦法第14條規定,在台原有戶籍兼有雙重國籍之役男,應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出境;其持外國護照入境,依法仍應徵兵處理者,應限制其出境。規定有雙重國籍僑民,即使持外國護照入境,在台灣實質居住在二年內累積居住逾183日者,即應徵集服役。 依據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九日國籍法規定,我國允許雙重國籍,依法對出境兩年的國民代辦遷出國外,是暫時遷出不是戶籍消失;要放棄國籍必須內政部核准才算放棄國籍。喪失國籍有幾個原因:經內政部許可、被外國籍父親認領、母親是外國人本國籍父親沒有認領者、外國人之養子女、以上未成年之子女,均可依法放棄國籍,二十歲以上自願取得他國國籍者,可依法放棄國籍。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出生國籍上,採用血統主義和出生地主義相結合原則。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凡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者,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國籍法在兩地實施的解釋,處理當地居民的國籍問題。

八、美國默許雙重國籍
在美國出生的小孩可以自動成為美國公民,而因為其父母均持有外國國籍而可能同時取得外國國籍身份。一個美國公民可能藉由與外籍人士結婚,而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一個外籍人士也可能經由歸化而取得美國公民權,而不影響其出生國的國籍。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開始緊縮移民政策,許多持有綠卡多年的人士,紛紛宣誓成為美國公民。然而,不論是經由歸化成為公民或者在美國出生而自動成為公民,都應該了解美國法律對雙重國籍的要求及限制。若是一個人同時持有美國及其國籍公民身份﹐美國對雙重國籍的法律與規定,只能影響此人的「美國」公民身份﹐而無法影響到此人外籍國籍身份。相對的,此人的外國國籍對雙重國籍的規範,也只有對該國的公民有所影響,而不會影響到此人的美國公民身份。基本上,美國法律並沒有強制規定,一個擁有雙重國籍人士在兩個國籍中選擇一個國籍。同時,倘若某人在「自動」情況下取得他國國籍,也不會影響到其美國公民權。但是,若是一個人「自願」「選擇」申請其他國籍身份﹐而有意放棄美國公民身份時,則會喪失其美國公民身份。

九、出入境問題
筆者擁有美國和中華民國雙重國籍,根據個人經驗,每次回台灣用台灣護照,回美國用美國護照。 如果拿美國護照進台灣,第一要中華民國簽証,第二停留祇有三十天,超過了要到警察機填表報告逾期理由,手續繁雜,筆者有兩次經驗。後來學乖,用中華民國護照入境,排隊通關入境手續簡便迅速,而且要住多久即可多久。
至於回美問題,你可在出入境時同時出示兩本護照,請海關人員在美國護照上也蓋上出入境紀錄,如果停留未超過三十天,通常是毫無疑問地加蓋的。
筆者每次回台都是住上好幾個月,美國護照上當然沒有任何出入境紀錄,到了美國入關時,也沒有遇到任何詰詢與為難。其他各國,筆者就欠缺常識了。

十、雙重國籍問題
雙重國籍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包括有國家效忠問題、別國法律和美國法律發生衝突問題。而有時雙重國籍也可能限制了美國對其在海外國民的保護能力。一般說來,雙重國籍表示當事人對兩個國家都有效忠的義務,而當事人也必須同時遵守兩個國家的法令。
在台灣,依國籍法第20條規定,取得外國國籍者不得擔任公職;其已擔任者,應解除或免除其公職。總統亦為公職,自不例外。無論法律如何規定,在一個進步正常的國家,雙重國籍者應該不會出馬競選總統。
另外一個問題是兵問題,如果是男性,他拿的兩個國籍都是徵兵制,那就必須兩邊都要當兵。幾乎全部國家都不得讓人民以雙重國籍為由來延緩兵役,因此,此時此人就必須決定,申請放棄某一國國籍。 有些國家則是完全不允許雙重國籍,如果不在那個國家居住,而你同時有別國國籍,你就會被除籍。而如果你在此國,可能會要你選擇放棄一個國籍。由於中華民國承認雙重國籍,即使小孩是美國公民,仍需遵守中華民國的兵役法規。
十一、對雙重國籍的評價
對雙重國籍問題,一般人看法不一,贊成者認為雙重國籍:第一可吸引優秀人才與資金。對有才或有錢的人來說,欲移民或取得國籍的國家,有無雙重國籍亦為考量因素之一,特別是對急需吸引人才與外資的國家,承認雙重國籍有其必要性。第二可保障個人自由與權力。擁有雙重國籍的人,將有權選擇自己覺得合適的國家。如移民者贊同徵兵制,可以選擇遵從徵兵制國家的法律;如期贊同募兵制,可以選擇遵從募兵制國家的法律。同時也可因宗教、法律、人權、社會福利等各方面而有所選擇。第三可促進國際良性競爭。愈先進國家愈面臨「少子化」,承認雙重國籍可刺激國際良性競爭,創造較佳福利與居住環境,吸引優秀的國民來歸。第四可合乎人道義關懷。例如難民、或雙親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單一國籍有違人道。 不贊成者認為雙重國籍第一會增加投機份子,造成治安或經濟犯罪,國難時跑光,對國家有害無益。第二會造我政府管理死角,舉凡稅金、治安等方面,都將因為其特殊身份,其行蹤、資金流向難以掌握,導致管理困難。第三是有違社會公平原則,擁有雙重國籍的人,有可能憑藉著其特殊身份,玩弄法律,享受權利卻規避義務與責任。

十二、非自然人的國籍
除了上述的自然人外,現在順便談談非自然人的國籍問題,根據國際公法,非自然人有船舶與航空器。
船舶的國籍:無論內陸國或沿海國都有權在公海上懸掛表明船籍的旗幟,船在某個國家的港口,申請登记領取船籍證書,該國即是這條船的船籍國,船的國籍,保護船舶公海上航行,受船籍國管轄和保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國家和船舶必須有真正的聯系,由於巴拿馬對船舶國籍的審批並不嚴格,使得很多外國人或外國公司懸掛巴拿馬旗幟,因之此類船隻又稱為「權宜船」。
航空器的國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規定:航空器具有其所登記國家之國籍。一般情形是在飛機明顯位置,噴塗表明飛機所屬國籍標誌,國際電訊聯盟分配給各國的國籍標誌代號;美國的代號為N,英國為G,法國為F,日本為JA,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為B。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籍法是屬地主義,一個小孩出生在某國籍的船舶或航空器上,則此一嬰兒即具有與該船舶或航空器之相同國籍。

十三、結 語
國籍是一個人的祖籍,也是其在國際間的承認與護身符。擁有雙重國籍的人,其雙重國籍的取得,無論是自願或非自願,其對原生祖國的忠誠與熱愛是無庸置疑的。移居國外的人,常有「遠托異國,昔人所悲。」之嘆;因之,「人在海外,心繫鄉邦。」祖國繁榮昌盛則喜,祖國落後衰敗則憂。國內同胞,對擁有雙重國籍的人,應予以同情和愛護,不應排斥與挖苦,至於籍「雙重國籍」予以打擊別人的人,不是為了政治目的,就是漫無人性了。



携手合作,服務僑胞
---出席中國僑聯與華僑協會總會「為僑服務---回顧與展望」座談會誌感

一、兩岸座談,恭逢其盛
2008年中國僑聯與華僑協會總會座談會,於九月二日至五日在淅江杭州舉行,主題是「為僑服務---回顧與展望」,由淅江僑聯承辦,安排妥善周詳。筆者有幸参加,恭逢其盛,不亦快哉!
我們一行五+一人, 由理事長伍世文將軍率領,來去都是搭乘「週末包機」,去是從桃園機塲直飛上海浦東機塲,回來是從上海浦東機塲降落台北松山機塲,飛行時間僅兩小時二十分鐘,不用因政治因素而「人為地」第三地轉機,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和金錢,便民造福不少。美中不足的是回程原訂包機取消,不得不改乘前一班飛機,提早了六個小時,廹使座談會若干節目取消,深引為憾。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兩岸三通直航正常化,兩岸雙贏,希能盡速實現。

二、行程節目,精心安排
我們於九月一日上午乘長荣BR1712班機於10:40由桃園機塲起飛,13:35抵達上海浦東機塲。由淅江省政府派來的兩輛Volvo大型遊覽巴士,巳經久候多時。中國僑聯秘書長、淅江省僑聯副主席等在場迎接,驅車杭州,並全程陪同。行程安排均經精心策劃,熱忱感人。開會地點淅江賓館,位於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山區,整個賓館形成一個大公園,空氣良好,據說此即當年林彪反毛之根據地。地下「宮殿」為適應核子戰爭,完全現代化。惜乎受時間限制,未能入內領略領略。
除了開會座談外,大會還安排了旅遊參觀。在杭州包括西湖、靈隱、宋城;在奉化參觀了四明山、雪竇寺、妙高台、及溪口蔣氏故居,在寧波參觀了完全由人民自行創建的現代化藤頭村,廣闊宏偉的台塑廠區,以及規模宏大的天然良港---寧波港,然後經世界第一長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直達上海。
重遊西湖,經過的是「河區」美景,石橋、畫舫、牌樓、垂柳,令人目不暇給,心曠神怡,與以前幾次的舟行湖面,不可同日而語。重遊靈隱,座車直達雲林禪寺大雄寶殿,享受到「貴賓」特權。重遊蔣氏故居,不見「以血止血」碑刻。重遊寧波,見識到得天獨厚的北侖天然良港。初經杭州灣跨海大橋,體會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果和經濟實力。重遊上海,感受到它的進步神速與驚人發展。想到台灣經過了李登輝十二年的「戒急用忍」,陳水扁八年來的「鎖國自大」,「台灣優勢」消耗殆盡,如不急起直追,將沉淪無望,令人痛心。

三、野叟獻曝,拋磚引玉
座談會開完回來,感慨萬端,除了感謝華僑協會總會給予此次參加機會及中國僑聯的熱情接待外,玆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擇要分述,一則以與讀者共享,再則期望兩岸有關當局參考改進,是所厚望。
1. 代表全球化、服務全面化。此次座談會主題是「為僑服務---回顧與展望」,應該包括全體華僑,尤應注重海外華僑,但此次主辦單位中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其服務對象均是歸國華僑,華僑協會總會代表五十一人,除美國紐約、聖路易、邁阿密,英國、加拿大蒙特婁、比利時等有代表參加外,大多數是東南亞國家的歸僑,因此代表未能全面化。今後雙方主辦單位,似應儘可能多邀請世界各國各地區有影響力之僑團派代表參加,以擴大僑情反應與成果效率。
服務對象與重點應是歸僑與海外華僑並重,做到無分軒輊的一體化和全面化。歸僑已經回歸祖國,既經妥善安排,即與普通公民無異,不用予以特殊化。但海外華僑身處異國,面臨問題甚多,亟需祖國的關懷照顧與慰籍。
2. 論文開放化、言論自由化。既然是座談會就要廣開言路,籍以發掘問題,尋求對策。論文似應廣泛徵集,不應指定為少數人專利且予以免費出席。座談時應該規定已提有論文者,不應再照本宣科浪費時間。應多留時段鼓勵自由發言,對現有論文發問與解答或提出意見。
3. 僑務合作化、座談效率化。為華僑服務,是兩岸僑務人員的共同目標與責任。因此建議兩岸政府整合一切資源,發揮統合力量,適應各地僑情與需要,做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為華僑服務,使華僑困難得以解決,使中華國力得以擴張。再則兩岸每次座談所得建議與結論,似應向兩岸政府有關部門反應,以求落實,才有效果,才有意義。否則淪為「嘉年華」或「大拜拜」,除聯誼交流外,則亳無價值可言。
4. 漢字正體化,僑教前瞻化。文字是思想表達的工具,是文化記錄和傳播的媒介,沒有文字,只有靠語言來表達思想,沒有文字的記載,就毫無文學與文化可言。因此,談發揚中華文化就必湏談文字,談到世界華僑教育,就會想到漢字「繁簡問題」。這不僅是中華文化一統性的障礙,也是華僑教育推行的一大阻力。兩岸政府似應正視此一問題,將繁簡漢字去蕪存菁,予以統一;否則將錯就錯,我們都成了誤人子弟的民族罪人。
華僑之所以為華僑,全賴其民族觀念;「龍的傳人」、「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和驕傲。而民族觀念之養成,全賴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僑教。海外華人如無民族自覺,即非華僑,既沒有華僑,自然就沒有僑務可言。因此筆者認為無僑教即無僑務,而僑教為僑務重心。僑務最重要的一環是僑教,僑教不僅是海外華僑與祖國血脈維繫的臍帶,更是海外華僑成為祖國文化發展尖兵的出發點。由於限於各種因素,現有之教育制度與體糸,推行困難。因此,建議兩岸政府採用前瞻性、科學性、與最先進性的「稟賦基礎制教育體糸」,用以節省財力、物力、人力,而發揮最大效果。(1)
5. 國籍雙重化,照顧一致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凡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者,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筆者認為雙重國籍第一可吸引優秀人才與資金。對有才或有錢的人來說,欲移民或取得國籍的國家,有無雙重國籍亦為考量因素之一,特別是對急需吸引人才與外資的國家,承認雙重國籍有其必要性。第二可保障個人自由與權力。擁有雙重國籍的人,將有權選擇自己覺得合適的國家。如移民者贊同徵兵制,可以選擇遵從徵兵制國家的法律;如果贊同募兵制,可以選擇遵從募兵制國家的法律。同時也可因宗教、法律、人權、社會福利等各方面而有所選擇。第三可促進國際良性競爭。愈先進國家愈面臨「少子化」,承認雙重國籍可刺激國際良性競爭,創造較佳福利與居住環境,吸引優秀的國民來歸。第四可合乎人道關懷。例如難民、或雙親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單一國籍有違人道。 筆者個人經驗,曾經在紐約因故找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幫忙,但因筆者已擁有美國國籍,因而被拒於千里之外,當時心情,只有傷心與絕望來形容。

四、松山機場,亟待改進
松山機場原僅供國內航班起降,勉強可以應付。此次是第一次由松山機場國際入境,處處都捉襟見肘,一切都「沒有準備好」,深感落後與窮酸。筆者跑了幾十個國家,見到國際機場還停留在戰前落後狀態,這也是所謂「台灣奇蹟」之一。
松山機場因在台北市區,受地形限制,無發展空間,因此先天不足;幾十年來因為有桃園機場充門面,不求改進,以致後天失調。現在國際到達,從空橋出來以後,要下樓經過航厦外面走廊,等於又進入機場,偷渡甚易。行李輸送帶僅有一台,入口處還不是全自動,還需要人工幫忙,一件一件地放在輸送帶上,毫不科學。雖然是直航突然開放太快,但政府迄無改善信息,令人著急。

五、携手合作,為僑服務
2007年七月,筆者參加了中國僑聯與華僑聯合總會在厦門舉行的「和平與發展論壇」,筆者發表了《儒家思想與世界和平》一文,並提出七點建議,其中一項是「漢字正體化」,但已石沈大海,迄無下文。而此次座談連發言機會都沒有,真是等而下之,除觀光旅遊,又有何益?因此筆者呼籲主辦單位能海納百川,發揮影響,造福僑胞,功在歷史。
「華僑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僑胞,兩岸政府應拋開意識型態,以民族大義為依歸,以歷史千秋為著眼,真誠地携手合作,為僑胞服務,團結僑胞,造福僑社,共同創造「中華一統」契機,完成歷史與時代使命。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探視陳冠學 馬總統:台灣不會用簡體字

探視陳冠學 馬總統:台灣不會用簡體字

【中央社╱屏東縣五日電】
2008.07.05 11:03 pm

總統馬英九五日下午探訪屏東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朱丁順及「田園之秋」作者陳冠學,馬總統回應陳冠學表示,台灣不會因大陸觀光客來台而使用簡體字,但會用繁、簡對照,讓大陸人民領略繁體字之美,希望未來全中國都使用繁體字。
總統馬英九五日和六日到屏東Long Stay,五日下午第一站到恆春鎮探訪今年金曲獎傳統藝術音樂特別貢獻獎得主朱丁順,今年八十一歲的朱丁順,傳唱恆春民謠逾半世紀不輟,即興作詞自彈自唱完成許多作品,馬總統到訪,朱丁順和六名徒弟,現場演唱恆春民謠「思想起」。
朱丁順也獻唱自己編詞的「迎賓思想起」,歡迎馬總統到來,內容是「歡迎台灣好總統,親身移駕來拜訪,賜予百姓真感動,帶動民謠向前衝」,馬總統也抱起月琴學習彈奏,朱丁順一旁教導,馬總統在朱丁順處停留了約半個小時後,趨車前往新埤鄉陳冠學住處。
七十五歲的陳冠學一個人獨居,馬總統問陳冠學還有沒有在寫作,陳冠學說,他還繼續要還社會的債,所以一直在寫,陪同的文建會官員拿了一本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口袋本給馬總統翻閱,陳冠學跟馬總統說,「田園之秋」一共出了六個版本。
由於場地狹窄,只開放記者拍照,馬總統與陳冠學交談半個小時,陪同的國民黨立委廖婉汝轉述當場的情形說,陳冠學向馬總統建議,大陸觀光客來台,台灣絕對不能使用簡體字,北京大學的教授都說了繁體字最美,才是中國字的正統,台灣應該要呼應。

話題》可笑之事

話題》可笑之事


【經濟日報╱林則宏】
2008.07.13 04:15 am

陸客來台首發團今天將結束所有行程。來台十天感受如何?一名隨團採訪大陸記者直言,大體不錯,但有些地方有點「可笑」。台灣旅遊業者這次可卯足全力巴結大陸財神爺們,會做出什麼「可笑」的事?
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就讓不少大陸遊客覺得「可笑」。「能到台灣的大陸民眾都什麼層次的人,會看不懂繁體字?」業者殊不知台灣的繁體字環境,對許多大陸民眾正是一種吸引力。
聽台灣飯店業者教員工,「Morning Call」大陸翻成「叫床」,一名大陸女記者更氣得說,現在大陸誰還用「叫床」。擔心大陸觀光客看了礙眼,地方政府將法輪功宣傳看板拆了,也未免把大陸遊客看得太沒見過世面。
大陸開放公民海外旅遊目的地已逾130個,大陸民眾對在海外遇到法輪功學員早已司空見慣。對他們而言,如何確保不買到「假冒偽劣」的阿里山茶,比會不會看到反共招牌重要多了。
一位大陸朋友表示,第一天抵達飯店時,幾位首次來台的大陸記者看到門口豎著中華民國國旗,語氣略帶興奮地說:「看,壞蛋的旗子耶!」我告訴他,也許很快就不掛了。
他不解地問為什麼?因為飯店業者怕你們不高興。這位大陸記者不禁感嘆,「那還有什麼意思!」沒錯,陸客來了,但業者千萬別讓自己過分體貼,讓台灣遊變得「沒意思」。
【2008/07/1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平路:屬於…繁體字的想像

平路:屬於…繁體字的想像

【聯合報╱平路】
2008.09.10 02:53 am

平路
每次進日本餐廳,都在擺著清酒的櫥櫃之前佇立良久。
那些清酒的名字:「水芭蕉」、「花彩香」、「金剛心」、「上善若水」,令人心動,招牌上的漢字講究造型,一橫一撇、一勾一捺,筆畫怎麼放置皆有空間的考量。
細讀日本餐廳酒牌上對每一種酒的介紹,清酒粗分為吟釀、純米吟釀、大吟釀等等,每一種酒都各有風姿,介紹中對酒的形容詞包括了「濃純」、「纖細」、「洗鍊」、「綺麗」…,文學的想像具足。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國產酒,大麴、高粱或者以出產地為名,金門、馬祖、東引等等;或者直接以酒精含量為號召,「38度」、「58度」等等,酒的名字除了歷史性的「金龍」,就是飽含戰地色彩的「司令」、「八八坑道」,最多加個「金獎」、「頂級」就算數,辭彙相對貧乏(注)。電視廣告中,大麴酒的宣傳詞也依然是「厚實」、「帶勁」這樣的語言。
酒名太直接 缺乏想像
固然,國產烈酒的酒精度與日本米酒不同,但比起來,我們的酒名,多是以真材實料取勝,真材實料沒什麼不對,只是少了一些可以在腦海中自行擴散的美感觸媒。
我們對文字與字形的想像力,為什麼這麼單薄、這麼直接?
這些年,我看見國人把雙喜的「囍」作成燈座,作成綴飾,作成耳環,作成玉佩,但應用得還不夠,前些時,同事帶過來老牌餅家「郭元益」的綠豆糕,傳統的綠豆糕改成花瓶的造型,瓶子中間是用模子刻的字,共有五種,福、祿、壽、喜與如意。綠豆糕好吃,只可惜糕餅模子上的字呆板些,還是規規矩矩的楷體。
日本人一向把漢字看得饒富空間感,屬於可以生出創意的造型藝術。
繁體字之美 渾然天成
與日本人比起來,我們台灣人才是銜著銀湯匙出生的嫡子,生來就繼承了這份家業。正因為我們使用繁體字,若把漢字看成文化創意產業,這可是台灣兩千多萬人的獨門專利。事實上,在兩岸之間,唯一一項對岸拿不走的優勢,就在繁體字!
書法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想到書法,以書法表現的美感,比起繁體字,簡體字就相形見絀。用毛筆寫繁體字,字與字站在一起看來登對,它們手牽著手也胖瘦得宜、穠纖合度,這屬於每個人都同意的美感經驗。
繁簡各擅勝場 不妨通用
更實際地講,我們在台灣的兩千多萬人,就因為用的一直是繁體字,除了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充滿發揮的題材,我們不費吹灰之力,跟文字的關係不絕如縷,自動握著貫穿整個中華文明的祕笈寶典。換言之,歷史幫我們自動淘汰/排除/削翦了十三億的競爭者,接下去,你與我是歷史機遇的「選民」,正坐在千載難逢的寶藏之上。
當然,覆蓋了多少年的歷史塵垢,繁體字也亟需做些整理。尤其想到將來(終有一天)兩岸「書同文」的需要,我們應該有容乃大,某些立意甚佳的簡體字可以包括進繁體字裡,譬如,「塵」變為「←」與「滅」變為「←」,都簡得頗有新意,又譬如,有一些簡體出自草書,「←」、「←」與「←」,既然簡與繁都各擅勝場,美感上也難分軒輊,至少可以簡繁通用。
於今電腦漸漸普及,繁簡體在電腦鍵盤上輸入時間差不多。當年,大陸採用簡體字而棄繁體,一九五六年一舉公布五一五個「一簡」,目標說是為儘快掃除文盲,然而,如今識字更重視教學方法,發現人們是用眼睛來接收訊息,收到的是整體的圖像,簡體字筆劃之間的差別太小,反而在辨識上容易混淆。
文字藝術創意 商機無限
既然繁體字包括無限的商機、更是未來的方向,我們已經坐在寶山之上,就應該全力打造台灣是繁體字的學習、研發、創意與應用中心。其中也包括為國產酒找出富含文學想像的名字,再以書法字體與造型藝術結合。總之是任由創造力牽連索引,讓每個文字在每一次的展示上…富含字形與字義的機鋒。
(注)當然有例外,一家酒莊,把高粱取名為「白水芳華」,就極有想像力。
(本文作者為作家、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馬叔禮的經書日月

馬叔禮的經書日月

【聯合報╱侯延卿】
2008.08.29 02:31 am

聯合報文學獎 30周年特載 3
馬叔禮以「春天來了」比喻創作這件事,讀者看見百花齊放,美不勝收,但百花僅能見證春天,卻不能保證春天;所以今日之要務,應當是去開創一個時代的新思潮……
馬叔禮為了解讀經書,研究中國文字。(陳文發/攝影)
就算穿著皮夾克,仍掩不住他那股從水墨畫裡走出來的古代書生氣息。
近五六年來,馬叔禮在日月書院開課,講授內容主要是《老子》、《易經》等古籍,但範圍涵蓋《論語》、詩詞、小說、歷史、政治、兵法……什麼都教,系統完整,他說:「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雖然一周只上兩堂課,但一整個星期教室都是他的,可以隨時來去走動。教室後面有廚房可以烹調,上完課即可師生交流,繼續泡茶聊天。也有的學生直接到馬叔禮家中上課,上完課再一起做菜、一起吃飯,一上十七年,師生雙方都樂此不疲。
再也沒有蘇東坡
馬叔禮一生當中對兩件事很著迷,一是寫作,一是教學。
1977年,馬叔禮與朱天文、朱天心等人成立「三三集刊」,當時成員中以馬叔禮年紀最大,被稱作「馬三哥」;他大學畢業後剛開始創作,由於面臨生活上的壓力,但又不願放棄寫作,於是參加文學獎來解決生計問題,同時還可兼顧三三集刊與三三書坊。他說,文學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自己所思所想、自己的人生經驗皆可變成小說、詩詞或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不過,若與李白、陶淵明等古人相比,則差之遠矣!曾在耕莘文教院擔任寫作班主任六年半,帶動耕莘寫作會,聘請過大約四百位老師,舉辦過數百場演講,招收過的學生高達數千人……他感慨這種種輝煌經歷多半偏重於創作本身的技術層面,講究文字運用、風格主義,卻缺少了時代背後的思想與文化基礎。
在這個專業分工切割得太清楚的世代,學生缺乏融會貫通的能力,以致一般人只有職業、事業,而沒有「志業」──以天下為志的胸懷;因此不可能再出現像蘇東坡這類的文豪──信手拈來都是傳世佳作,又從政、又懂水利(治黃河),不僅詩詞書畫精通、開創詞的格局,即使政論文章也寫了數百篇且擲地有聲。因此他要振興一種真正大格局的教育,熔詩書禮樂易春秋於一爐,文學、藝術、哲學不分家。
發現楷字的靈魂
為解讀經書,馬叔禮著手研究中國的楷字,解開了楷字的造字原理。中視的《全民大講堂》節目,播出各界學者專家講座,去年十一月也邀請馬叔禮錄了一集〈方塊字的靈魂〉,就是在講楷字的藝術。
說起文字,馬叔禮對簡體字的痛心溢於言表,他說那是「錯簡字」,而我們使用的所謂「繁體字」應正名為「正體字」,因為「正體字」已使用兩千年了,讀經書、寫毛筆、文化傳承,都要使用這正統的「原文」。對岸許多學者也逐漸體會到這個問題,可惜沒有人能夠清晰地告訴他們,那些「錯簡字」錯在哪裡。譬如「寧」字,由寶蓋頭、「心」、「皿」、「丁」組成,寶蓋頭代表家,「丁」是男人,「皿」是器皿,心若不靜,器皿內的水會灑出來,所以心要安才有「寧」;簡體字的「寧」寫作「宁」,沒有心,如何安寧?又,開門的「開」,簡體字把門拿掉,試問沒有門怎麼開?
楷字是漢代所造,其中許多字是根據孔子講的話來造的。馬叔禮在白板上寫下「直」、「植」與「值」三個字,他說,種樹一定要讓樹「直」,如果樹歪了就長不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最重要的也是「直」,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所以正直的人是「值」得信賴的,「值」字就是根據孔子這話而來。
無論《老子》、《易經》、人生境界或文字研究,馬叔禮都是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自己去思考出來。他說,現在的學校教育都講「師承」,很難再領會「格物致知」的方法;其實人生下來,都有感受天地萬物的直覺能力,可惜現在都受限於僵化的知識傳遞;雖然知識能夠很快速地教導人有思想,卻也很快速有效地限制了一個人的思想。光是看現在小孩子寫字一事,就不難發現目前的學習方式大有問題,一是錯別字太多,二是不懂字的原理、對文字沒有感情,難怪現代人的文字能力越來越弱、整體程度下滑。馬叔禮遺憾地表示,如果能用他的方法來教,孩子們必定會對文字產生興趣,而且對文字會有感覺,對將來寫作大有助益。
近二十年沒有寫作的原因
然而,在教學時,馬叔禮發現文字也有其障礙,譬如在同時面對非常複雜的結構時,文字的表達力量就變得虛弱。例如《易經》,若用文字來講解,卦與卦之間的關係變化繁複,用寫的連作者自己都要頭暈眼花,遑論讀者;但若拿起教鞭,白板上畫出圖表,教鞭起落,三兩下便把六十四卦的結構、對應與變化說明白了,學生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若用文字描繪,囉唆冗長,講一小段的內容就足以讓讀者如陷五里霧中。所以《易經》教學應當用錄影的方式,而非文字,這也是為什麼馬叔禮近二十年沒有寫作的原因。
統一企業總裁林蒼生邀馬叔禮演講幾次之後,相談投契,因此便支持馬叔禮把整個《易經》教學錄影保存下來,共194講,每講三小時,由製作《大陸尋奇》的單位拍攝。關於《老子》的課,馬叔禮則是自己錄製,用一年時間講完,邊講邊錄。去年七月至八月間在國父紀念館講《人生大觀》,也錄製下來。希望能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或網路,發表這些錄影內容。
文學創作雖仍具吸引力,然而對馬叔禮來說,卻是只要懂得創作的快樂即可,他不想耽溺於其中,因為他已體會了孔子「述而不作」的道理。他以「春天來了」比喻創作這件事,讀者看見百花齊放,美不勝收,但百花僅能見證春天,卻不能保證春天;所以今日之要務,應當是去開創一個時代的新思潮。
文化的力量,可制敵於無形、馴服仇恨、消弭衝突,悠然深遠,例如日本曾軍事入侵中國的土地,但中國文化亦能入侵日本的領土(日本的書法、音樂、戲劇等原理皆來自中國),因此馬叔禮決心把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錄製下來、傳遞出去。
可以實踐的理想
在所有古文明國家中,最受馬叔禮推崇的政論作品是〈禮運大同篇〉,因為理念清晰完整,而且堯舜時代「傳賢不傳子」也確實證明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是空想,而是可以實踐的;不若柏拉圖的《理想國》,至今都只能停留在「想」的階段。除了古有堯舜用宗教情懷治國,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今日如何印證「大同」之可行性呢?馬叔禮讚揚證嚴法師便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她的慈濟工作不限疆域種族,更不限宗教,數十年來在全球救苦救難,甚至回教世界也有慈濟的足跡,這豈不就是民胞物與、世界大同嗎?!
人類歷史中最高明的書是《易經》,至於能夠代表中國最高思想文化的文章,馬叔禮認為是《易經》的〈繫辭〉,由孔子親筆所寫,講出自然界的規律。一個人,要先建立宇宙觀,才會有歷史觀;有了歷史觀,才有完整的人生觀。〈繫辭〉把人類的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結合,實乃智者箴言。
馬叔禮又指出,爾今世界動亂、紛爭不斷,罪魁禍首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只是《易經》六十四卦中之一卦──第六卦「訟」;萬物為何爭訟?因為有所需;但若一直爭訟不休,便使整個社會陷入黑暗。達爾文提出了這個大有問題的理論,造成全球在政治、經濟、國力各方面全面走向競爭;殊不知「爭」應該只爭所需即可,不必爭到底,因為爭到底就是同歸於盡、一起陷入黑暗。這個局面,《易經》揭露可用「晉」卦化解,可惜現在鮮有人懂這個道理。
《易經》不是用來卜卦算命的,而是用來經世治國的。馬叔禮必定希望,他的書中日月能照亮整個世界。
●馬叔禮以〈歲月剪影〉獲1981年第六屆聯合報小說獎。當屆不分名次,履彊、丁亞民、潘貴昌、馬叔禮、張至璋五位一同獲獎。
【2008/08/29 聯合報】@ http://udn.com/

Saturday, April 12, 2008

世 界 漢 語 振 興 學 會

世 界 漢 語 振 興 學 會
(本会正在积极筹备中,欢迎参加,欢迎指教!!!)
This association is under preparatory phase, you're cordially welcome to join us and give us feed back asap!
World Han-Yu Promotion Academic Confederation (WHYPAC) By-laws

CHAPTER I - GENERAL

ARTICLE 1 Name of the Association. The name of this organization shall be known as the 「world Han-Yu ﹙Chinese Language﹚Promotion Academic Confederation」(WHYPAC).

ARTICLE 2 Lo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The Home Office of WHYPAC shall be maintained at a location determined by the WHYPAC Board of Directors. The President of WHYPAC, with approval of the WHYPAC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designate an individual to function as an office administrator to carry out the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WHYPAC. The office shall be the repository of all records, files, papers, and documents pertaining to the business of the Confederation.

ARTICLE 3 Nature. This Confederation is a non-profit, non-political, solely academic organization first incorporated and registered in Canada .

CHAPTER II – Purpose and Mission

ARTICLE 4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Confeder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RTICLE 5 Mission . The mission of the Confederation shall be as follows:

1.To normalize, (a).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 (b).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ranslations from other languages, and (c). better selections in sure and unified presentation by Chinese characters in geographic, biographic and important ter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documents.

2. To promote the un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orrect utiliza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dic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spoken and writing Chinese language

3. To provide a forum for the closer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lars in Chinese world widely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with interests consistent with the mission of this Association; and hereby to establish a reference base or platform for official (governmental) institutes or organizations looking for affirmative expressions of official documents by Chinese language.

4. To provide advancing and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in institutes for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5. To certify and accredit the qualifica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and programs offering Chinese studies courses.

6.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Chinese teachers and programs offering Chinese Studies courses.

7. To develop the SOP for the accredit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facilities and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of Chinese Studies.

8.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a world directory of members, certified teachers, and certified Chinese Studies programs.

9.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avenue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methodologies and materials in the instruction of Chinese Studies.

10.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ffiliated federations in various loc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CHAPTER III – MEMBERSHIP

ARTICLE 6 Categories. Membership in WHYPAC shall be open to teachers of Chinese Studies and other interested persons. There shall be five categories of membership.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are those who have made appropriate dona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membership category and affordabilities on an annual basis.
。Certified Member: A certified member is a member in good standing who has received certification in Chinese Studies instruction from WHYPAC certified member shall have full voting privileges.
。Associate Member: An associate member is a member in good standing who is not certified as a teacher of Chinese Studies. Associate members shall have voting privileges in all matters of the organization except evaluation and certification.
。Supporting Member: Supporting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are students or any non-certified individual with an interest in supporting the purpos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Association who does not meet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in Sections 1.1 and 1.2 of this Article.
Institutional Member: Institutions, agencies, corporations, and other associations which support the mission of the WHYPAC may join as an institutional member. Institutional members do not have voting privileges. One designated person will receive the Association’s newsletter and other pertinent mailings and the institutional member will be so noted in membership directories or other listings of the membership of the Confederation.
。Honorary Member: Honorary members are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mission of the Association. Honorary members do not have voting privileges. Honorary members receive the Confederation’s newsletter and pertinent mailings and an embossed certificate recognizing them as a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Confederationation. No annual donations are assessed to honorary members. Honorary membership is a lifetime designation.

ARTICLE 7 Donations. Donations for all membership categories shall be determined by majority vot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Donations are payable yearly. Members in arrears more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payment is due shall be dropped from membership.

CHAPTER IV –– MEETINGS

ARTICLE 8 General Meetings. The general membership meeting is the highest authority of this Association. It shall be held biennially during even numbered years at a location and date to be determined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ts mission is to elect directors, to review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 past, and to stipulate the work guidelines of the future, to stipulate and revise the by-laws of this Confederation.

ARTICLE 9 Special Meetings of the Membership. The President or half (1/2) of the Board members may call a special meeting of the membership. Motions made at a special meeting are non-binding and are referred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for further acti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t its discretion, may defer action on motions until the next General Meeting, refer motions to an appropriate committee for disposition or conduct a mail referendum vote to determine consensus of the membership for selected motions made while in a Special Meeting.

ARTICLE 10 Board of Directors Meetings.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meet at least once quarterly. Special meetings of the Board may be called by the President.
ARTICLE 11 Parliamentarian. The President, at his/her discretion, may appoint a Parliamentarian to advise the organization on parliamentary procedures.

CHAPTER V – BOARD of DIRECTORS

ARTICLE 12 Composition of Board of Directors.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s composed of a total number of 19 directors and 7 controllers elected in general membership meetings. Their tour of duty shall be four years.

ARTICLE 13 Officers. A President and 1 to 3 Vice President﹙s﹚ shall be elected from the directors. The President shall appoint a Secretary General, a Treasurer, an Evaluation Committee Chair、a Federation Affiliation/Bylaws Chair and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ir. They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business matters of the Organization between regular meetings. The 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shall serve as a consultant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for up to two years. All officers, except the 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shall be voting members of the Board.

ARTICLE 14 Committees. The President shall appoint, subject to confirmation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committees of WHYPAC . By unanimous consen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may waive confirmation procedures.

ARTICLE 15 Budge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Treasurer and Office Administrator shall prepare a budget on an annual basis by May 15th , based on the five-year strategic plan. The budget will clearly indicate projected revenue and sources (e.g., membership, grants, financial support) as well as projected expenditures including specific charges to WHYPAC for services. No other charges, direct or indirect, may be made against the WHYPAC budget without consent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RTICLE 16 Removal of Officers or Committee Chairs. Any officer or committee chair may be removed from office with a majority vot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HAPTER VI – DUTIES of OFFICERS

ARTICLE 17 Duties of President. The President shall b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is Confederation. She/he shall preside at all Board meetings an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sight of all Board duties. She/he shall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on of all Board activiti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reparation of the Board meeting agendas, appointing committee chairs and oversee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ittee work.

ARTICLE 18 Duties of Vice President. The Vice-President shall serve in the absence of the President. She/he shall succeed to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should that office became vacant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term of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In addition, the Vice President shall perform all duties as assigned by the President and approved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RTICLE 19 Duties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The Secretary General shall keep accurate and complete minutes of all meeting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Secretary General shall maintain a roster of all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and shall keep on file all documents, disks,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papers related to the business of WHYPAC.

ARTICLE 20 Duties of the Treasurer. The Treasurer shall ensure that accurate financial records are kept and maintained, and reports are made at each Board meeting, and an audit is performed annually.

ARTICLE 21 Duties of Evaluation Committee Chair. The Evaluation Committee Chair will manage the Evaluation, Revision and Appeals Committee and serve as liaison between the Evaluation Committee and Board of Directors.

ARTICLE 22 Duties of Federation Affiliation/Bylaws Chair. The Federation Affiliation/bylaws Chair shall have charge of all affiliated WHYPAC federations in the world. She/he shall oversee the affiliation process and maintenance process of chapters, including submission of federation bylaws, fulfillment of required procedures for affiliation and annual maintenance of federations in good standing.

ARTICLE 23 Duti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i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ir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ng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1) conference planning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Office Administrator, (2) maintaining a resource listing of presenters, (3) assistance wi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WHYPAC members and (4) working with the Office Administrator to implement and provide Continuing Education Units (CEUs) for members.

ARTICLE 24 Compensation.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serve without compensation except for standard expenses as approved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HAPTER VII – 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OFFICERS

ARTICLE 25 Officers to be Elected and/or Appointed. The officers to be elected, and who shall serve until their successors are duly elected, shall be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The Secretary General、Treasurer、and the additional three Board of Directors positions: Evaluation Committee Chair, Chapter Affiliation/Bylaws Chai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ir, are appointed by the President,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ll seven (7) positions shall be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ll Board of Directors members must hold WHYPAC permanent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nd be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for at least two years prior to election or appointment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RTICLE 26 Election Procedures. Elections will take place in general membership meetings. . All voting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shall be provided with one (1) ballot. Election results will be announced at the regular biennial meeting, in the WHYPAC newsletter and on the WHYPAC website.

ARTICLE 27 Nomination Process. Nominations for elected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be made by a Nomination Committee composed of three (3) WHYPAC permanent professional certified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selected by the Chapter Affiliation/Bylaws Chair with approval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nomination of officers may be submitted to the Nomination Committee by any voting member of the organization, provided the nomination is accompanied by 1) biographical data detailing the nominee’s qualifications for the office and 2) signature of the nominee. A call for nominations from the membership, stating and describing the offices open for election, shall be printed in the official newsletter.

ARTICLE 28 Expiration of Terms of Office. Officers of this organization shall continue in office until the conclusion of the business meeting held during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membership.
ARTICLE 29 Limit on Consecutive Terms in Office. An officer may serve no more than two (2) consecutive 4-year terms in the same office.

ARTICLE 30 Resignations, Vacancies and Removal from Office.
1. A Board member may resign by notifying the President of the Board in writing 30 days prior to the effective date.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have the authority to fill any vacancy on the Board that may occur between regular meetings of the organiz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that shall be filled by the Vice President.
Board members who miss two consecutive meetings or fail to fulfill duties may be asked to resign and are subject to removal with a majority vot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HAPTER VIII – FEDERATION AFFILIATION

ARTICLE 31 Recognition of Local Chapters. The President,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have the authority to officially recognize local organizations of Chinese Studies teachers as local chapters of WHYPAC.

ARTICLE 32 Compliance with Guidelines for Local Federations. Affiliated WHYPAC chapters must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as stipulated in the Guidelines for Local Federation Affiliation and Maintenance.

ARTICLE 33 Termination of Official Recognition of Local Federation. The President, with approval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hall have the authority to terminate the recognition of any local WHYPC federation due to the federation that fails to abide by the philosophy, bylaws and policies of this Association, and/or to maintain itself as an active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CHAPTER IX – Fund

ARTICLE 34 Sources of Fund. The fund of this Confederation shall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s:
Members’ donations..
Directors’ special contribution.
Income from sponsoring related activities.
Donations from supporters.
Subsidiz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s or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CHAPTER X -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RTICLE 35 Amendments to bylaws. These bylaws may be amended only in general membership meetings by all voting members in good standing with a 2/3 affirmative vote and a majority of eligible votes cast.

ARTICLE 36 Parliamentary authority. The rules contained in the current edition of Robert’s Rules of Order Newly Revised shall govern the confederation in all cases to which they are applicabl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se Bylaws, and any special rules of order the Association may adopt.

ARTICLE 37 Dissolution. In case of dissolution, all monies and records shall be given to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hosen by the WHYPAC membership.

ARTICLE 38 Effectiveness. This Bylaws shall come into effect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General Membership Meeting.

Sunday, March 23, 2008

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

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

www.taihainet.com 2008-3-21 天涯 羽青玄

 「盖一民族之进化,并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族吞减,而入侵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问有创废中国文字之讲,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又说:「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记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唯中国文字之独有。」   ——国父孙中山    第一个问题:简体字是怎么来的?    根据通常的,“堂而皇之”的说法,五十年代中共建政初期决定对中国的文字(繁体字)进行简化,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繁体字太难写等等。      现在,根据当时汉字简体化主要当事人之一的陈伯达的有关回忆,汉字的简体化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如下:      五十年代(建政初期),“当时在文化问题上,有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有些同志主张将汉字拼音化,取消汉字,吴玉章(人民大学首任校长 - 注)同志就坚持这种观点。毛主席和斯大林会谈时,斯大林也说到这个问题,说:‘你们的汉字太难学了,所以文盲多,还是应该改成拼音文字。’毛主席面对国内外的这种主张,有些犹豫,也曾讲过要走世界各国的拼音化道路的话。我对毛主席说:‘不能搞完全拼音化,那样中国的文化就断了、为了方便普及文化,可以实行简体字,中国历史上就有过一些简体字。’毛主席考虑后,表示同意我的意见,决定成立一个文字改革委员会。当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历史分期问题等等,文化界也有一些争论,所以同时决定成立一个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      根据陈的回忆,毛泽东当时有意让陈兼任历史同文字两个委员会的工作,陈推荐由胡乔木管文字改革委员会,毛同意。      若上述回忆内容属实,则似乎当时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决策,有些草率。    第二个问题:繁体字会影响文化的普及吗?    有人一提繁体字就认为很“繁”,不好写,不好记,影响文化的普及,造成文盲率。事实是这样的吗?    首先,文盲率跟文字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现在中国的文盲率依然很高,我们是不是连汉字也不要用了呢?文盲率是跟教育的投入有直接关系的,跟文字的简繁有什么关系?建国初期毛主席大力投入教育,所以大大降低了文盲率,我相信就算当时用繁体,文盲率仍然可以大大降低。    事实上,台湾、香港似乎并没有因为一直使用传统文字(繁体字),而影响文化的普及。而日本使用的日语也有大量的汉字(繁体字),但谁也不会否认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发达,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尽管简体字扫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盲,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这个有力的“实验证据”,令“简化字扫盲论”成为一纸笑话。    由此可以结论,  1、繁体字影响文化的普及 --- 错误的结论  2、为了普及文化,必需简化汉字 ---- 错误的根据    第三个问题:繁体字“繁”,不好认吗?    众所周知,汉字具有字形优美,形声,会意,象征等特点。学习的时候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现在的简化字改得不伦不类,反而不利于小学生学习。举例:时-時 灯-燈 顾-顧 价-價 让-讓 国-國 际-際 鸡-雞 汉-漢 栖-棲 标-標。。。。 看看繁体字表音多么的准,而简化字扭曲读音,甚至根本不表音,小学生负担反而更重,如果学繁体,反而认得了半边就会了,而且读得准。     比如我们在讲篮球、蓝色、兰花的异同时,到了兰花就无法讲下去了,因为兰花蘭被简化成没有草字头,它的字义和形声特征看不出来了。     简化字虽然减少了一些笔画,可以方便文化程度低的人,但却牺牲了汉字系统的机理。汉字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字体系统,在学汉字的时候,如果能够照顾到这种机理,将汉字源流按照其造字的本义一一道来,学生学起来、记忆起来会比较快,对于汉字的历史文化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简体字则破坏了这种机理。    第四个问题:汉字简化的过程中有哪些错误呢?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如:    際(际)價(价)標(标)僅(仅)歡(欢)    隊(队)屬(属)劉(刘)燭(烛)敵(敌)      二、无理简化,莫名其妙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如:    鳳(凤)風(风)漢(汉)僅(仅)難(难)    權(权)歡(欢)聖(圣)對(对)樹(树)      三、割裂了整个汉字体系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会写  “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会写  “还(還)”和“环(環)”不会写  “寰”和“鬟”。其他还有:    仅(僅)谨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体笔画比较丑陋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字形变得极为难看。如:    讠(言)钅(金)车(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实在是太滑稽了。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非要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为木板老闆      七、毫无道理地将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如:掛(挂)蠍(蝎) 槨(椁) 櫬(榇)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特别是“凤”和“风”,经常出现姓名中的“凤”和“风”,简体的两个字一旦稍微写潦草,就容易让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简体字方案是从1956年1月份起,用仅两个月时间,完成的《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标,是推动扫盲识字运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废汉字以代之,而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但这种简体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产物。就在简体字方案出台后不久,经济大跃进便盛行于中国,跟文化冒进浪潮呼应,俨然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兄弟。    现行简化字的出台更多源于政治,与前清的剃发易服相类,阻断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背离了语言文字的自然发展规律,对语言文字是破坏。其实质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和扭曲。    第五个问题:简体字割裂了中国文化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伤害最大的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在学习书法者眼中,简体字是难以登上宣纸的“残字”,由于缺乏文字结构学上的自然传承,它们很难说有什么骨架,怎么写怎么难看。    这时候有人会说:简体字有一些字来自于书法的草书。恩,没错,有少数简体字来自于书法的草书。但草书只是书法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非实用的艺术形态。艺术跟实用是需要区分的。你见过古代典籍用草书印吗?日文的平假名也来自于汉字的草书,你是不是要使用平假名呢?    其次,汉字简化将很多同音异形的汉字简化为一个字,这样在阅读简化版的古代典籍的时候造成相当的混乱。    再次,汉字的形声,会意,象征等特点几乎消失殆尽。    例如谷与穀本来都是繁体字,前者指山谷,后者指穀物,二者合并后简掉穀,谷可以代替穀,但穀绝对不能代替谷,现在一时兴回繁,把山谷也写成了山穀,笑死人。系与係也是如此,当我看到“文学大係”的标题,真的是哭笑不得!简体的钟代替了锺与鐘,但二者含义不同,锺是锺情,鐘是鐘錶(钟表),非要把钱钟书老的名字写繁体字,却又不知道锺与鐘的区分,能不闹笑话吗?繁体範范是两个字,后者是姓,前者才是模範、範式的範却又兼作姓氏,现在一回繁,姓范的都变成姓範的了,其实还真有姓範的,但也有范而不範的呀,真是乱了套了。    还有下面的面跟麦麺的麺,现在完全混同了。再如愛字,没有了心的爱还能叫爱吗?简直乱七八糟。    汉字由“繁体”到“简体”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系统的逻辑体系,大部分的简化字都与汉字的传统背离,而简化字本身又没能建立起自身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简化字只占汉字比例的20%左右(这个数字是在中华书局2006年出的《现代汉语》教材上看到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繁体字”——这个概念只相对于“简体”才存在——的传统仍然是现代汉字的传统。所以,简化字的推行并没能取得任何语言学意义上的突破,它并不比繁体字方便到哪去,反而使汉字变得有点儿四不象。曾经一度流传的“二简字”(那更是荒唐的一塌糊涂)最终不被国人接受也充分说明人为的强制性的任意践踏文字是愚蠢的行为。     第六个问题:有的汉字太复杂,简化不好吗?    部分中国文字确有过于繁复之弊,如“龜”字多达17划,不利于学习书写,需要作适度简化,而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简化成功的案例,如“礼”、“尘”、“从”、“众”和“垒”等字。但就整个方案而言,简化的数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边界,以致传统汉字及其文化密码都遭受重创。    真正经常使用的汉字也不过几千个,那些过于复杂的汉字是使用的很少的。但就是这几千个汉字,遭受了重创。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以会意兼形声方式构成,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又”形滥用,正是简体字的一大弊病)。这种文字乱象,从国名开始,一直扩散到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引发文化衰败的符号种籽。    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密码(代码)的奇妙结晶,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动镜像,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人们至今仍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汉字就此维系了中国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蕴藏“纵目族”的造型密码,但该密码直到三星堆青铜器出土才被确认。此外,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    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结构的解构上,简体字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但另一方面,简体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种社会预言的特异功能。“陸”的叠土形被改为“击”而成“陆”,恰好象征着多年来人们互相攻击的阶级斗争怪象;“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这种状况在消费时代并未获得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起来。简体汉字犹如精密的寓言,预见了社会道德状态的剧变。    第七个问题:民国时也有简化汉字    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绝大多数苏联乃至西方汉学家,都视汉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本土激进知识分子的“汉字拉丁化”倡议,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响应。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引入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但一件事物有利必有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巨大的。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大都从海外留学归来,并不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为全盘西化就是好的。事实上,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到了晚年都去研究国学了(例如胡适)。    民国时也提出汉字简化方案,不到几个月就被社会各界驳斥,最终没有推行。我认为这正是民主的力量。    某人说过:民国是多和少的问题。新中国是有和无的问题。(这句话可能被和谐)    在集权下各种错误政策的推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文革,大跃进,破四旧……汉字简化也是其中之一,至今贻害后人。    对比大陆,在文革最疯狂的时候,台湾却实行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如今的台湾,保留的传统文化比大陆多的多。    第八个问题:回到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吗?我们是不是要学甲骨文?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是在历史、文化的演化中慢慢发展出来的。繁体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却是少数人在行政命令的作用下推动的。两者间不具备可比性。     至汉朝以来汉字的书写就定型了,用了两千多年,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唐诗宋词难道是甲骨文?甲骨文根本就不算汉字,只是汉字的前身。       而且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对书写繁体字的要求已经不高。     第九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拯救汉字?    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字典和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    2、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则必须学会繁简两书;    3、以审慎的态度重审简体字方案,对错误的简化进行局部修正和复原。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十个问题:对于韩国的汉字申遗问题应该怎么看待?    去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前年 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韩国开始恢复汉字使用,掠夺中国的传统,我们不保留,当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要是你家出了一个败家子,把你家的家产传统全部败光,邻居把你家流落的人和古董收下来,邻居会尊重你,还把你接到他家去,把捡你的东西还给你,做梦吧。    而且,大陆实施简体字,割裂海外华人,港台同胞与大陆族群,所谓“书同文”,中国之所以能长期维持统一,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文字的作用。而如今的简繁对立严重阻碍华人之间的交流,造成海外华人对于中国大陆的不认同和漠视。    而东亚文明本来就可以说是汉字文化圈,中国将汉字传播到日本韩国,如今日本韩国使用的反而是正宗的汉字了,情何以堪?

Sunday, February 10, 2008

汉语的美之法则

汉语的美之规范

当我今天提出汉语的美之法规范,我指向的乃是上个世纪初以来的白话文运动中,以白话取代文言(古典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断裂事件。在这之前,诗人是不用提出汉语写作法则的问题的,但他们自有法则可循。我们今天提出它时,却实实在在已经丧失了汉语写作的法度,从而处于一种茫然无所依傍的境地。我们所做的是深入这个空茫无迹的汉语的空茫中,通过一次次冒险再次确立一种美之法则来。
虽然古代汉语的写作特别是诗歌写作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乃至可以说一直处于生生变易中,但在变易中一直保持着井然有序的态势;而今天,我们的汉语写作还从来没有面临如此严重的失序状态。汉语之美何在依然无从提起和发现。从那次事件开始,我们告别了古典诗歌平平仄仄的、对偶压韵的法则,之后也有诸多诗人如闻一多提出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但仅仅停留在诗歌的外观形式上,而没有深入到汉语的内部法则中去,也没有深入思考过古典汉语何以能够建立整饬外观形式的法理基础,因而依然无“法”可取。直到天才诗人海子出现后,他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一种崭新的美之风范,一种基于汉语法则本身的美,从而有力续接了古典诗歌的美感。同时他在他的诗学札记中思考了诸如节奏的问题:“旧语言旧诗歌中平滑起伏的节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经死去了,死尸是不能出土的,问题在坟墓上的花枝和青草。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与咏唱的合一,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他在这里对诗歌的歌唱性当然首先是诗歌节奏提出了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已经有力地融进了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但作为诗人,他并未也无须对此作出法理的总结,他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美之风范是大于这种法理的要求的。夏可君老师对此作出了如下的评述:“海子诗歌写作的最大意义在于渴望建立诗歌的法则,‘王’和‘诗歌始皇帝’是这个梦想的汉语式表达。”感谢海子馈赠给我们的这个礼物——一种汉语写作的“美”之法则——藉此我们有望进入一个到来中的汉语书写和阅读的共通体中。

汉语规范在俯仰之间

当我们提出汉语之美的法则时,我们首先要问,自白话文运动以来的近百年中,我们的汉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和古典汉语到底有了怎样的差异?当我们凝视这些已经破碎的、散文化的而且已经严重西化的现代汉语时,还能从中寻找汉语的固有之美吗?也许我们只能从中寻找到些许踪迹来,在这些破碎化了的词语中,在这些保留象形痕迹的文字中?至少我们还能唤醒一些古典汉语的美来?
假如我们的命运必然和汉语——这种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只能沿着汉语蘖生出来的枝系回溯到它的根源,在它生生变易的书写之流中找寻到它的变化之迹象,尤其要深入到汉语发生的源始机制中去,才能重新赢获我们汉语的天命及汉语人的天命来。而汉语的源发性事件即典籍中记载的伏羲造字,也许我们的古人把汉语的初始秘密已经隐藏在这个象形造字中了?
古者包羲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易经·系辞下》
我们汉语的发生机制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是,它不是源于上帝的“先验启示”,而是源于我们上古先民在天地间俯仰观看的姿势。这个“象”,乃是说我们的汉字是象形的,是形象化的,于是构成了我们汉字的出发点1。尤其是,我们的汉语在发生时是由观看决定的,——当我说到“观看”时,难道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不是被观看的吗?决非仅仅如此,这个“观”,乃是说唯有我们的汉语能够从它的字形体态中体察出它的意义来。据义构形乃是我们汉语的一个原则。这个“观”,又决定了我们的汉字具有“直观”的特征,不管是汉字中万物类象的形象化,还是汉语表达追求的清晰直观,乃至各种文学作品追求整齐对称的外观形式,都以体现直观为最高鹄的。直观乃是通达美观的途径。而西方的拼音文字以声音为出发点,是由言说和倾听决定的?
然后下文的“法”对应着上文的“象”,这个法已经包含于象了,体现于汉字的字型构架中。古人在创造文字时,不就是在确立法则了?只要法则是共通的法则,语言是在共通的使用中凸现它的价值来,则语言已然在遵循法则了。关键是,我们汉语的法则是在“俯仰”之间,这体现了汉字生成的丰富性——姿势的丰富性。汉字的意义就包含于这个整体的姿势中。但是法则如何规束意义呢?汉语的法则也必然随着汉字丰富的生成灵活变化着,必然也是未定于一的,从而也是生生变易的。随着取法角度的不同,法则也在变化着。因此,汉语法则总是处于一个随物赋形和已成定势的之间,既体现为它自身不断变易的能力,也体现为它在面临外在势力压迫时能够化解外在势力从而再次成己。这个“俯仰”的姿势也决定了汉语法则迥异于西方语法,文本语言的理解渗入了更多的主体参与性,在后面我将着重论述。
而这个法则又如何与“王”关联着呢?莫非取得法则才能王天下,王总已是法则之王?在这个构成中国文化的一个开端之处,伏羲氏之王天下是与造字关联着的,这形成了汉语文化特有的意韵。当然,后来所有在中国取得王座的皇帝无不以取得话语权为头等要事。而在欲开辟中国文化新的开端的海子那里,他的诗歌之王和诗歌法则的建立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联系到秦始皇大略驾雄才统一中国,并以强力统一了六国文字,“车同轨书同文”,在说明在这之前汉语文字是有着复多的起源的,更凸现了,在中国的真正具有开端意义的事件中,文字和书写法则的统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秦始皇的法则的建立体现了更多的暴力机制。海子的“诗歌始皇帝”其实也隐含着暴力的倾向——想象的暴力——任何伟大法则的建立都包含了血的代价?一神对诸神的强力吞没?当然海子生命的献出还有着现代精神分裂的因素在其中。
二、“活用”——汉语逻辑法则2的溢出
我们说汉语文字起源于这个“象”,并由观看决定的,而这个观看的姿势是多姿多样的。相较于西方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字母似乎是现成造好的,然后由一套完整的逻辑法则组合调配着,而任何语言现象都能由这套语法逻辑解释出来而无一纰漏。法则——在他们的语言中具有强力性质——岿然不动地支配着语言的一切。而汉语的法则似乎更体现为随物赋形,汉语早期的一义多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多种书写,汉字书写的篆隶行楷的变化,上个世纪的汉字的删繁就简,这已经显示了汉字迹象的变化无穷,乃至,相同的文字在不同文人的书写中也能体现个体心志的大不同。而汉语的法则,岂不也是在书写中体现出来的并在时间的书写中变易着?
我们说这个“象”,它既保留了大自然中的鸟兽题迹之象,同时也凝结了主体人的意志。确实,汉字之义并不能仅仅像西方单词那样依门别类地列出义项,而是在它的源初发生时即造字时,就蕴涵了比固定下来的义更多的义。譬如,我们从体现了主体情志的手书笔法间看到的“义”,显然比铅印的文字之义更丰富;但作者凝气运思的情景之义,显然比这个成形的笔迹之义更丰富。这是庄子所谓的“言不逮意”?
汉字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它相较于其它语言而言,一方面,它在表达意义时总是超出、溢出它所能承载的,从这个象形文字之后可以窥见更多的义,古人正是意识到义的不能尽显所以预留出空白,或者尽可能在笔画间暗示出更多的义来;另一方面因为这个义的丰富溢出,我们的汉语表现为不可逻辑化。我们的汉语直到近代还没有自己的语法呢,莫非古人的书写并不依恃一种固定的语法?
实际上,我们的古典汉语确实没有西方逻辑意义上的“语法”,假如有的话,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潜—语法,因为一旦我们的汉语被完全逻辑化,那就会阻遏汉语生生不已的能力和生机盎然的势头。
在我们古典汉语中,存在着一种词语活用法的使用,——说是活用,其实只是我们后人对这种现象的命名,我们古人对此是浑然不觉的,他们在潜法则中书写着,但并不问法则何在。我们现代人对这种现象命名为“活用”,至少说明我们现代人能够意识到古人的语言是“活”的。这个“活”,总已是对僵死法则的激活了,那我们又如何去激活现代汉语呢?
譬如古语“大江东去”中的“东”,以我们现在的语法,它是方位名词活用为趋向性的副词,充当状语的成分,而被翻译为“向东”,但是,我们的古人是不需要这样的翻—译,他们看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大吃一惊呢!我们的古典汉语已然把这种趋向性的势头聚集或含蓄在这个简单的字中,似乎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但我们现代人总是把这个聚集的词语拆解为一种发散的状态。
又譬如,“帆樯林立”的“林”,经过现代汉语的翻译,是名词转变为副词而充当状语的成分——“像林子一样地”,有比喻关系而无比喻关联词,从外观形式上看,它使整个词语极其简洁而整饬,可谓一语数任。但在古典汉语中,这个林字是绝不能抽离出来做语法成分的分析的,它只能在这种情势中生成出意义来。
再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通俗之见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但我们古人如何作这个形容词与动词之分呢?我们的汉语并不像西方语言那样用形式标记来严格区分,用形式标记标示词性始终还是西方语言的事情呢。在汉语中,词语的语义体现为置身于情景中的自身发动,它的词性在这个发动中随之转换了,但却并不能以这样那样的规则界定它,否者阻遏了汉语的生机。
这种名词向动词或趋向性的副词的活用,形容词向动词的活用,甚至动词也能凝固为名词3,它到底体现了汉语的什么样的特征呢?为什么要活用?活用岂不是汉字自身打开一个活动、活跃的意义场域,总已是对陈规习律的激活?活用,体现了汉语身位的转换非常灵活,也和这个俯仰的姿势有关?活用正好说明汉语的不可完全逻辑化,是不能以通常的惯例归类的,总有一个例外。相对于西方语言,或许汉语本身就是一个例外,——出人意料之外。到了现代汉语这里,我们才在西方的逻辑意义上赋予词语以明确身位的词性和特定的语法功能等,试图对汉语逻辑化,但面对错综复杂和变化无穷的汉语整体,依然还是:不可完全逻辑化。
汉字源于象,这个象是丰富敞开的,但在语义的精密上也是未事雕琢的,古典汉语毋宁说就是一块质朴未凿的璞玉。西方语言使用大量的形式标记(词缀、词尾和关联词)来标示各种语法关系,以更精确地规定词语的语义和词语之间的意义关联,进而抽象出普遍的法则来,普适的形式标记的建立乃是语法成熟的标志,因为它提供了可以让人们遵循的普遍规则,使意义在统一标尺的度量中得到精密地计算。汉语从纯粹的象形字发展到形声字,从文言发展到白话,或者说古典汉语被翻译为现代汉语,也是从这个“象”到“抽象”的过程,是从实词发展出许多虚词的过程,这些虚化的词语作为一种度量的标尺,帮助实词更精确地表达意义。随着这些虚词的介入,汉语的活用现象也越来越少了。那些以实词来担负虚实双职的负担,渐渐被卸除了。不可逻辑化的被逻辑化了。由于一种新的逻辑规则的建立,就取消了这个逻辑之外的“例外”。
而汉语的这个“象”的悖论在于:它显然不是大自然的原始之象,但又保留了大自然的迹象,既“象”又“不象”;古人明知生命中更丰富的情景之义是不能被语言来表达的,但还是要通过这个“象”,象的一笔一画来尽可能展示这个不能显现之义。当我们这个以“象”为起始的汉语,遭遇了以抽象字母为起始的完全逻辑化的西方语言时,仍旧面临着许多不可解决的逻辑悖论。我们今天的汉语文字删翻就简后,变得更加抽象化了,渐渐丧失了它原初的指事会意的功能和独特韵致。但这也是为了一种共通交流的需要,或许也是一种降格的需要?如果共通的法则指的是一种普适性的交流原则,则它不可避免牺牲了汉字个性化的东西。如何共通而不共同,保留汉语独一的个性化色彩又能创立一种普适法则,或许我们古典的感通思想能够为我们当下提供更多的启示。
二十世纪以来——更早可以回溯到白话文小说,汉语在语法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出现了大量的形式标记,这些形式标记成为现代汉语区分古典汉语的鲜明标志。如绝大部分形容词加上词尾“的”字就使该词的词性明朗化了,表时态的形式标记“着”、“了”、“过”使汉语表达的时间观念显明化了。这些形式标记和大量的双音节词语使汉语表达更加精密化了,撑开了语义空间,使汉语的表达形式由聚集走向发散。但也使古典汉语整体直观的表达变得支离破碎,打乱了古典汉语的整齐阵容,破坏了汉语固有的韵律气息。汉语的固有之美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认识到现代汉语在语义表达上比古典汉语是大大精密化了,但如何在美的法则上续接古典汉语的节奏形式,并在汉语书写的变易中发现并确立新的节奏形式,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的任务。或许这将是我们的第二次白话文运动——重返经典汉语的途径。
三、古典汉语诗歌形式的嬗变
——汉语美之法则的形式变易
汉语,这块质朴未凿的璞玉,其自古至今发展的情形是,汉语语义被雕凿得越来越明确,故而有了大白话而至今天的现代汉语,但其鲜润的美之光泽却日渐磨蚀,以至于这个最擅长审美的民族距离美之法则越来越远了。
当古人专注于这个“象”,当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时,这个俯仰的姿势已然是诗歌的姿势了。大多数汉字岂不就是一首诗歌了?汉语诚然不是按照西方的逻辑法则建立起来的,但古人为诗歌之美建立法则可谓不遗余力,——的确,汉语是以美之法则建立起来的。汉语在几千年的书写中没有一部正式的语法著作,但以诗歌之美为目标的诗话、音韵学著作却层出不穷!汉语诚然是为美书写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古典汉语的语义仍无法精密地计算,但古人在创造诗歌时,却能精确地计算到字数——四言,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的不同体制,每种词牌都规定着固定的字数(我们今天的诗歌写作还能精确地计算每个字吗?),不同的字数成为历代汉语书写的句法形式和诗歌样式的标志。汉语的书写法则似乎是由字数——其中内在地包含着生命气息的短长——规定而调节着。当我们预设了一个整齐的外观形式,不就是诉诸我们内心的美之法则吗?因此,汉语的书写法则不是如西方语言那样讲求个体词语的精确含义和连贯的逻辑结构,而是首先预设一种外在的整体布局和美观形式,然后在这个整体布局下,通过个体词语的语义伸缩和技术处理,达到这个整而化之的目的。因此个体词语就服从了这个整体局面,有时它的语义呈现完全依恃于整体性的表达诉求,甚至完全打断了常规性的语义关联,从而形成了汉语特有的整体直观的表达:不是用关联词把词语联结成一个整体,而是诉诸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呼应和比附。这是汉语的美之法则的第一要义:首先诉诸于人的视觉要求。其中五七言绝律中的对偶形式是这个美之法则的最高表现,它对汉语书写提出了最高要求。
这个整饬的外观形式也同时要求朗朗上口的吟诵节奏。汉语朗诵的节奏也由数字严格控制着,由此形成了汉语中固定的节奏或元—节奏。在朗诵前,我们先在视域中调节好了音节长短,然后才全身心地进入这个朗诵的节奏,似乎并不是我们朗诵出节奏来,而是节奏早就在朗诵我们了。这形成了汉语里特有的划分节奏的活动4。汉字的一字一音对此提出了要求,也有此先天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个朗诵前的视域调节?是说我们的耳朵必须和我们的眼睛结合起来?或者,本质上,我们的汉语还是由观看决定的。这是汉语的美之法则的第二要义。五七言绝律的平仄压韵形式是这个法则的最高表现。但从汉语的历史整体来看,平仄压韵在汉语中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节奏的划分在汉语朗诵中才是至关重要的,是它内在地决定了汉语的音乐张力。汉语内在节奏的划分最终又和汉语诗歌的外在形式的美观息息相关。这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可能是首先重要的。而现代汉语的松散都与这个内在节奏的丧失有关。仅仅关注平仄压韵和诗歌的外观形式而不问汉语的内在节奏,这无助于拯救现代诗歌的法度的丧失。
诗经是第一部汉语诗歌总集,它为汉语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确立了四言句形式。为什么汉语诗歌的开端是四言句呢?三百余首诗歌,其中绝大部分是四言句,这对汉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与这个汉字作为方块字的“四”有关?还是与这个“四”包含的对偶优势有关,与这个汉语的聚集性有关?这个四言句,自它出现于汉语后,就迅速在汉语里安营扎寨,成为汉语里最基本的节奏和最富视觉美感的句式。而四言句内部形式组合和变化之丰富,使它能够承载汉语诗歌的开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关雎鸠》
这是诗经开篇的几句。它体现了汉语诗歌节奏优先和追求整体美观的原则。逻辑意义上的语义呈现总是后发的,其构成是两个独立的四言句呼应着联合表达完整的意思。中间是打断的,以体现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这里出现了一种表修饰的定名结构“窈窕淑女”,它和现代汉语的区别是中间一律不使用词尾“的”,如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表达为“窈窕的淑女”。这里既有节奏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汉语本身的变易法则。而其中的“之”字,就更多是为了补全这个四言节奏,体现了汉语伸缩自由的特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这里出现了汉语诗歌中更为常见乃至可以称作汉语面容的句式:形容词直接作谓语的主谓结构句。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具有多么惊人的简练而形象的效果啊!它结构紧密,节奏短促,蕴涵内在的张力。说这种句式代表了汉语的面容,乃是说它迥异于西方语言的逻辑表达而成为汉语中最有特色的句式,这是一个脱去了西语系表结构的纯粹汉语表达。
“杨柳”、“雨雪”——汉字本身已赋予事物以惊人的形象感;而“依依”、“霏霏”——赋予事物以动貌,以汉语中特殊的双声叠加,传达了一种源初而纯粹的视觉触感,而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形容词。两个双音节词,密集地传达出一种整体场景感。我们的现代汉语还能在如此紧密的结构中传达出如此生动的情景?
这个结构其实也回应了上面的定名结构,或者也可以说:定名结构的句法是形容词前修饰,主谓结构的句法是形容词后修饰。至于具体采用何种结构,汉语总是随物赋形,应声附和。四言句内部之变化是如何丰富的,留待我们以后讨论。
而楚辞相对于诗经,其参差不齐的兮字句意味着什么?是源于地缘歌唱性的差异?还是对诗经的一次增补和反观?如果说诗经中有“王者之迹”,它是以整齐的诗歌形式,传导出国家秩序的庄严感和家庭礼仪秩序的和谐通达;而屈原作为一个失国者,一个失败的王,它参差不齐、恣肆汪洋的句式构成了对诗经整饬秩序的反讽、解构?或者有着漫游天空的浪漫情怀在?天空与大地的对峙?但,它也有着“兮”字主导的朗诵节奏在,最后又演变成了整齐的七言5。总而言之,兮字句相对于整饬的汉语,是一种歧出乃至边缘的书写方式。
五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体现。是五七言诗保留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那些最精粹的时刻。而那些变化无穷、层出不穷的句法也足以承载古人丰富的生存经验。相比四言句,五言句多出了一个音节。而这个多出的“一”,对四言句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双偶还不是最和谐的,还必须以一个奇音来平衡和收拢?奇偶平衡才是汉语诗歌中最和谐的?更符合美之法则?我们读诗经的四言诗歌时,确实有着短兵相接、步步为营的感觉,那是简练朴素、蓄势待发对开端的要求。而到了五言诗歌那里,汉语的和谐之美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发挥。当我诵读着那些不染纤尘、清新空灵而毫无愠怒贲张之感的五言诗歌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真有如此高贵的种族拥有过如此和谐的生活,对美之追求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
五七言诗歌,其独立表义的能力更强了,而不是像四言诗常常需要两个分句联合起来表义。譬如,两个对偶句的关系不仅是上下呼应,更是珠联璧合!是完整的语言自足体。所以是五七言保留了古典生活中最精粹的时刻,那些完美无暇的联句亦层出不穷。而现代诗歌中名句非常之少源于它自身的破碎。
而五七言的内部形式之变化无穷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下面的句式就回应了诗经中开端的句式: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陈子昂《感遇诗》
陈子昂的这句诗可以看作类似“窈窕淑女”的定名结构的扩展。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唯《使至塞上》
而上面这些句式可以看作“杨柳依依”句式的变易书写。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早游》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汉语诗歌在五言中才大规模地出现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五言因其容量的扩大,故能够承载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但汉语之为汉语,它总有着不可逻辑化的变形书写,甚至,那些非常规逻辑的书写更能体现汉语的本真容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骆宾王《咏蝉》
在这种严格对仗、语义被严密压缩在五言的诗句中,我们很是不易找到进入这个语义场的逻辑通道。必须对这个包含了多层结构的句子进行逻辑重组,增添因果关联词,我们方才找到了这个逻辑入口。但诗歌之为唯一的诗歌,其节奏和形式是不容破坏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这些富于汉语人心理特征和色彩的意象,不是通过比喻关联词,而是不加任何修饰地直接比附,而形成最具汉语特色的比喻句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句诗则完全脱去了任何语义关联和形容修饰,呈现为纯粹意象的对偶排列,但它却能够“状目前之物如在眼前”。这是最能体现汉语魅力的句式之一。它即是以象为诗,和古人造字时观象于天的源初姿势是相通的。
七言诗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音节,在表达的力度和语势上更加强了,和谐的节奏有所倾斜乃至被颠覆了。这是对五言节奏的又一次增补还是打破?五言诗多雍容典雅之作,而七言多慷慨悲壮之作,这是否是对中国和谐精神的打破?有一种悲剧美感的成分在?世人说唐诗体魄巨大,或说“盛唐气象”,也是指这个节奏的长度和力度、情感的超出和溢出。唐朝诗歌众体兼备,而盛唐气象也是包容万象了。
七言诗较五言诗其内部形式更趋复杂,变化也更趋丰富灵活,但大致还可以归为几类,因为它还是对以往书写形式的变易。
主谓(宾)结构加上修饰成分: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多重结构的并列: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连动结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李颀《古从军行》
当然还有更多的不规则句式,和五言有相似之处,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但唐诗里还有李白的杂言体,这又是一次对汉语诗歌法则本身的突破了。但并不是无所依凭地凌空虚蹈,而是对规则更加合理自由地使用:一种内在的节奏——心的节奏,超出于这个规则之上了。李白的杂言体常常是四言、五言、七言乃至无法命名的句法混合交错地使用,完全应和着心的节奏的起伏。这是一个打破了礼仪规则的姿势,和那个飘飘欲仙的醉姿相仿?李白不是被誉为“谪仙人”吗?杜甫赞扬李白:“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在这个讲究礼仪姿势与和谐精神的国度,李白代表一种异军突起的力量,超出了这个礼仪的姿势,因而是更艺术化的姿势?依然是汉语思想在变易着!汉语书写在变异中!
四、“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
“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啊。
海子是深知汉语之美妙和美之法则的!这里他使用了汉语词语直接比附而形成比喻关系的手法,而达到异常简练的表达,这个节奏也是极富弹性的。而且,传统中的对称法则依然很醒目,“意象平民”对“咏唱贵族”,我们很容易进入这个整齐的视觉效果中。
海子说的“意象平民”是指什么呢?是说我们不再歌颂传统高人雅士中的风花雪月了?“咏唱贵族”又指什么?海子在这里针对的是现代诗歌形式的泛漫无度,于是倡导一种有节律的从而符合美之法则的歌唱。“贵族”的高贵总已是超出庸俗、约束自己从而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法度要求。现代诗人不能约束自己因而丧失了美之法度。而海子就是一个贵族诗人了?能够傲立于众诗人之上?海子也称自己是诗歌之王,亦即法则之王,美之法则的王。
但为什么必须“高攀”?是说歌唱——当然首先是节奏——在诗歌中起主导作用。诗歌之为诗歌在于它也是歌之法则,因而诗歌必须坚持节奏优先的原则,意象就必须服从节奏的安排。但在古典诗歌中,意象的高雅和歌唱的节奏是齐头并进的,并不存在谁高攀谁的现象。海子用这个词语是有深意的,既是对我们当下的诗歌提出了美之法则的要求,也暗示现代诗歌的分裂特征。海子的愿望是恢复汉语诗歌的美妙节奏,但可能仅仅是愿望,即使我们恢复了,现代诗歌内容的卑微化也难以与之匹配。所以,我们的现代主义诗人极力斥责海子这种高贵的姿态!但是,毕竟,我们的诗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美之法则的道路!
五七言诗保留了古典和谐生活中的最精粹的时刻,而现代诗歌恰恰始于对五七言诗平平仄仄、对偶压韵的整齐形式的破坏,这可能既是变易对汉语书写的要求——不变则阻遏了汉语发展的生机,也是灾难构成了汉语书写变异的动机。我们的白话文运动始于一个救亡图存的愿望,从而开始了一种降格以求的白话文书写,并融合进各种边缘、异域乃至翻译的书写,希望借助这个新文学运动来扭转种族黑暗的局面。海子知道这个五七言平仄压韵的书写形式已经死去了,他倒是回应了诗经这个汉语诗歌的开端: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
海子《亚洲铜》
诗经是以四言句“窈窕淑女”开始的,而“亚洲铜”——这个富有大地和青铜的质量感和色彩感的词语——在词语结构上与之相仿,但更简洁更聚集了,有着古典的简洁美——简洁总是开端的要求。然后诗歌是在同样重复的咏唱中保持着节奏的力度和生发不已的势头。诗经是在间隔重复,而“亚洲铜”是反复和间隔重复结合。诗歌的章节也是以大致相似的结构形式重复着。重复加重了咏唱的力量。若说开头的“亚洲铜”这个词语回应了诗经的开端,而下面的白话文则延续了白话文的书写方式,两种书写的交糅错杂意味着什么?是说现代汉语必须在一种差异中书写着?但这里又写了屈原,汉语诗歌的另一个开端也参与进入了,但是在一种精神气质层面上的。海子说白鸽子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然后和河流一起穿上它,表达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诗经和楚辞像两条大河哺育了我”……
诗经里的四言句在海子诗歌中有大面积的恢复,当然这些四言句未必有着诗经四言句的结构形式,更多指的是四个字组成的节奏,汉语节奏是由字数体现的,汉语语词总有聚集为四言句的趋势。尤其是,那个被称作汉语面容的“杨柳依依”型的四言句,因其无穷的变-化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鲜明的位置。
秋雷/隐隐 圣火/燎烈
神秘的春天之火化为灰烬落在我们的脚旁 海子《秋天的祖国》

这北方的大海,深渊的火
精神/寒爽,独自/灿烂:
不使我被庸人和时代所赦免 骆一禾《世界的血》
这些四言句独立并置于诗歌中,而与白话文书写分行交错着。像醒目的标志。而这些四言句承载的感性形象和精神气质是翻新的,全然不同于古典诗人的。
回返的道路/水波粼粼
有一次大地/泪水蒙蒙
海子《土地·第十章·迷途不返的人……酒》
这一年的春天/雨水不详,日日甘美
家乡的头颅/远行万里
白昼/分外夺目
冬天所结束的典籍/盛大笔直 骆一禾《白虎》
这是四言句在句中嵌合使用,它使现代汉语的结构形式繁茂多枝、盎然有趣,更富于音乐节奏感,而且能够克服现代汉语的散漫无形。
村庄母亲/昙花一现
村庄母亲/美丽绝伦 海子《两座村庄》
过去和将来的日子/水粼粼 泽婴《芒种》
前例是两个四言句的叠合,有着古典汉语的对称美,不妨称作汉语诗歌里的八言诗,从而打破了古典诗歌五七言的限制。而“村庄母亲昙花一现”,通过汉语中词语比附的特殊手法,在八个字中竟包含了两层比喻关系:母亲喻村庄之柔和,以昙花的瞬间开放比喻村庄处于一种静谧闪烁的状态。语义的聚集达至极限状态,但词语的巧妙排列仍能进入一种张弛有力的节奏中。
后例嵌入了一个三言句“水粼粼”,其结构和语义关联有如上句,亦隐藏了一层比喻关系:日子的流逝犹如粼粼水波的流动。
雨是/一生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 海子《我请求:雨》
月亮是/少年忧伤
月亮是/一世流浪 泽婴《月亮》
仍旧是四言句的嵌合使用。
这里的“是”字句看似一个系表结构,但其中的“是”几乎不表达任何语义,只起连接前后词语的作用。词语与词语之间隐约关联着一种特殊的内心感受,却无法用正常的语义逻辑联系起来。又一个不可逻辑化的典范!这是现代汉语变异出来的极富形式美感的一种句法。
现代汉语和古典汉语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一是大量的词语由单音节变为双音节;二是现代汉语增添了大量的形式标记。而这都对汉语节奏的变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形式标记“的”是区分现代汉语和古典汉语最醒目的标志。其它形式标记“着”、“了”、“过”等都参与了节奏的划分,但“的”在现代汉语中更普遍,故仅以此为例。“的”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语法作用:一是做介词,表所属关系,它由“之”转化而来,但之字并未因此消失,而是在特殊场合仍能使用“之”,如“汉语的/美之法则”,一处用“的”,一处用“之”,是有深究的。“之”字更能聚集词语之间的语义,且使节奏更加短促。二是作词尾,是标示形容词词性的标记,使语法关系明朗化,也能够隔开和发散汉语的语义,但考虑到古典汉语中不使用这个词尾“的”,所以它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常被省略,故它最大的作用是调和节奏,这也体现了汉语伸缩自由的特性。如伟大的祖国也可以写作伟大祖国。节奏优先的原则始终体现在汉语中。
总而言之,只要“的”字显现于汉语中,它就成为划分节奏的标记。因此而形成了汉语中特有的句法——“的”字句。它是汉语在白话文运动中变易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书写方式:
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
沉默孤独的/村庄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海子《两座村庄》
如果说海子诗歌中的四言句回应了古典汉语诗歌的开端,是古典汉语留在现代汉语中的踪迹,借此我们可以找寻到汉语的固有之美;那么,“的”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最普遍的句式之一,更代表了当下汉语生发的趋势。这个“的”字句的三二节奏比之古典五言句的二二一节奏,有一种弧形的跳跃感,而不是平平仄仄的平衡感了。
丰盛的平原/开阔 鹿群的步伐/温柔
人类的希望/遥远 骆一禾《世界的血》
而寂静的木筏/漂远 寂静的大海/不变 泽婴《处暑》
这种句式可以看作“的”字句和四言句的联姻句式,而上下对称的法则依然在。
“的”等形式标记,既是汉语变异出新的节奏之可能性的条件,也是汉语从聚集走向发散、松散乃至破碎的根本性原因。如何变异出新的节奏而不至于破碎化?如果现代汉语取代古典汉语,诚然是为了开放出更大的可能性来,那么现代汉语的形式也是未定于一的,有着更多的美之可能性。汉语的美之法则也体现为它是不能法则化的。这个不定于一则的法则才是最忠实于美之法则的。总是在书写中体现出法则来,甚至是在一种差异的书写中体现出来!
大地黄金的森林中怀孕在哭泣
河流长存的暮雪焚烧大地果园 海子《土地·第七章·巨石》
今夜的山楂树将忍受梧桐枯萎的音乐
今夜的梧桐树将忍受凤凰燃烧的气息
今夜大地月光昙花一现 绝无露水升腾
今夜足踏红书籍的浪子是一切茫茫的中央 而一切茫茫都不能掩饰他的悲伤
泽婴《大雪》
这样的句法因融合着多种书写而异常复杂,既不容易找到它们的语义关联,也难以划分出一个有规则的节奏来。但是,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内在气息的律动——字词在针线绵密穿行的张力中传达出一种雄浑的朗诵效果。这里,诗人是力图通过减少“的”字的隔开和松散,而直接聚集起众多的词语进入朗诵的节奏中——乃至这里成为一场真正的词语盛筵!
酒!太阳的舌头平放在群鸟与清水之上
酒!飞禽的语言和吹向人类的和暖的风
海子《土地·第十章·迷途不返的人…酒》
这里尽管有“的”的隔开,但节奏反而如箭搭上弓,蓄势待发,似乎眼前的诗句将要脱离纸张飞驰而去。故而,汉语的节奏也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发动的。尤其是,这个内在的心的节奏是最重要的,它能带动言说节奏的发起。
古典诗歌中的节奏多以双音节组成,这样很容易进入一种对称平衡的朗诵中,唯一的单音节主要是为了平衡双音节,它在结尾的位置是为了收拢、收束整个语势的。而现代汉语中的形式标记多是单音节,它们的介入就破坏了以双音节为主的古典诗歌,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个三音节,使“的”字不僵滞或松散现代汉语的节奏,这有待我们深入探讨。以双音节为基础的平仄对应在现代汉语中也无从谈起了,我们已经不把它放在诗歌写作的考虑范围内,那么,汉语的四声调在朗诵中还能起怎样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未明了的问题。或者,朗诵的节奏总是在书写中确立的,我们汉语人的精神气质也随着这个节奏的改变而改变着。

五、现代诗歌的外观形式
对汉语内在节奏的划分,恢复汉语诗歌的韵律气息,最终是为诗歌建立整齐的外观形式,推导出诗歌形式的整体感来——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破碎了,这个精神感觉的整体感从何谈起?如何确立?依然在我们的诗歌中,在我们的诗人辛苦劳作而创造出来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整体感。
诗歌的外观形式,其实也是随物赋形的。一首好的诗歌总能找到一种相契合的外观形式。这种诗歌的外观形式,和诗人的内心秩序是默契对应着的。古典诗歌的五七言大都具有绝对整饬的外观形式。现代诗歌却是对这个“绝对整饬”的打破,但打破之后并非毫无秩序可循。现代诗人在意识到了这个平仄对偶的不可能之后,渐渐在创造中发展出一种最常见的外观形式——格式塔形式,如海子的《亚洲铜》,诗行自上而下渐次拉长句子的长度和朗诵的节奏——每个章节都重复着这种格式塔。
是我决定了昂首前行的时分
预感到风中的城堡有灵魂光临是宿命
它们彼此传递着凡高在春天的祝福
像我久久跪下故乡暮色中的许愿树
然后我吸着烟坐在校园长椅上
月球正进行游牧人的聚会
时间是图画里的小狗追着花尾巴
我预感到一只蝴蝶踩破钟声
陆地和水缓缓坠落
预感到我势必站在春天的刀锋上
春天定将毫不留情地将我埋葬
泽婴《春分》
这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年青诗人在春分时节写给春天的祝福。
这是一首大胆铺张长句,把诸多意象连缀起来而无繁复拖沓感的诗歌。诗行的行进犹如帆舟乘风破浪,轻盈、欢快而无狂飙突进之感。每一行诗都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诗歌造型,而无丝毫的断裂感。整首诗歌也力求大致的整齐,只有少许的参差,反而更加逼真自然。这首诗歌的意象是如此的美好,闪烁着灵性之光;而它整体的形式感传达的是春天降临时生命苏醒喷涌的无限兴奋感——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如许美好的祝福。
青春迎面走来
成为我和大地
开天辟地
世界必然破碎
青春迎面走来
世界必然破碎
……
一轮巨斧劈开
世界碎成千万
手中突然获得
曙光是谁的天才
海子《弥塞亚·大合唱·献给曙光女神献给青春的诗》
这是海子自杀前向世界作的告别仪式,仪式之歌。
这是海子写给青春的献诗,既是对青春辉煌燃烧的拥抱,也是对自身短暂青春的无比痛惜和预先悼念。他写了天才,天才犹如青春,是一种瞬间辉煌的爆发,是海子对自身的迷恋和期许,最终也是一种迅速而遗憾的坠落。在青春的燃烧和天才的爆发中也夹杂着暴力,想象的暴力是这个巨斧劈开的动作,所有创造者的行动中似乎都包含了暴力的因素;这暴力是他灵魂与肉身分离的征兆,也是世界裂碎时的咯咯作响。诗人,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生成游戏的王,甚至不畏惧任何危险的游戏。
所以海子在这种分裂中选择了汉语诗歌中罕见的六言节奏,——因其不和谐的节奏而被古典诗人舍弃,但海子却推动这种危险的节奏以刀劈斧砍的力量。虽然这些六言形成了比较整齐的外观形式,但是这个整齐形式的内部是极度内爆的,暗示着海子内心世界的爆裂。
这表明海子力图以史诗的宏大形式来整合世界的努力最后失败了,但在史诗爆炸的碎片中包含了世界破碎的消息——它内在的秘密和它预示的未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次海子预备了必死无疑的决心后,他,却向世界和他人祝福了——
在平息了内心纷争后,他决定与这个世界和解;而当他发送这样的祝福时,他已成为另一世界的人了,成为陌生人——当他称呼别人为陌生人时,他与别人是互为陌生人的。
“和解”——这是汉语思想的核心秘密之一,因此海子和解的愿望就是回到汉语思想的源头,回到那些简单的动作——“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地道的中国人的动作。
因此,这首诗歌似乎有双重的意蕴:既有海子超出这个世界纷争的愿望,也有一种文化意义的浪子回头的意味。但,这里只能是“似乎”;诗人的和解是不可能的,除了死。
这个肉身与灵魂的分裂就揭示了尘世幸福的不可能,但海子还要给予他人和世界以祝福,和爱:在这个“我只愿面朝大海”的转换的姿势中,闪耀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神性光辉。
汉语思想经由海子的这一“祝福”,就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品格,从而抵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神性高度:此神性并非哪种文化先在地具备的,而是基于汉语人本身的苦难生存的“神性”。
这首诗歌如此深受人们欢迎,主要还是因为诗歌里包含了很多中国人传统的祈愿:
——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个亲人通信,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尘世幸福。
当你知道这是一个将死之人,将死之诗人对你说的话时,你内心可能更加充满了感激之情。
尤其是这首诗歌的句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谐对称,温暖明亮,是汉语诗歌开端的句式。海子在他诗歌道路的末端回应了汉语诗歌的开端。
但又是和一些白话文——白话得不能再白话了——交错书写着,这些句式有机融合在一起而无突兀之感,这源于它们内在的亲缘性。
这也是诗人力图最后一次建立世界的统一感,虽然自己经历了无数次现实的失败,但这一次他的诗歌深入人心,感动着无数人。这感动即是一种感通,关联着世界统一感的建立。
这首诗歌不管是诗歌意象蕴藉的温暖感,还是在朗诵的节奏和诗歌的外观形式上,都是极其完美的。6
当我从汉语的内在节奏的划分,一直谈到诗歌外观形式的建立,这么冗长的论述,极有可能是徒劳而费舌的。因为当我们谈到汉语的美之法则时,其实它是不能法则化的。我们只能进行一种敞开的审美游戏,差异化的游戏。美之为美在于它不能定于一则,是差异化的从而是无比丰富的。但是,如果我们对汉语中一些特定的句式,比如汉语中一再以变化的面容出现的句型“杨柳依依”进行追根溯源的考察,对一些极富形式美感的诗歌范例——海子的诗歌只不过是符合汉语美之法则的范例之一——进行分析,或许对我们不无启示。另外,汉语中特有的对称法则,依然是有效的,现代诗歌中很多成功的范例都体现出来了。
但愿,我们在通往现代经典汉语的道路上,确实已经迈出了一步;但愿,在这个到来中的汉语书写的共通体中,我们能够准备和贡献出更多的美之作品来。
本文的某些观点受到夏可君和柯小刚两位老师的启发,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但我更以为,这是汉语人共通体——假如还包括不在场的诗人海子和骆一禾的话——赐给我思考的灵感。
1 拼音文字中的字母一开始只是作为记音的,而且是对发声的形象描状。因此,汉字是拟形的直观,而英文字母是拟声的直观。
2汉语法则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为规定语义逻辑的法则,即语法,或者在古典汉语中只存在一种潜—语法;一为以审美为动机的美之法则。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都统一到这个文本的汉语中;但必须严格区分。在汉语的书写中更多体现为“美之法则”。
3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有诗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凉是用触觉性的形容词活用为一种触觉名词,听是用动作性动词活用凝固为这种动作。当然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分析古典汉语已经是不科学的,古代有很多词语本身是“活”的,不可固化的。
4 在英语诗歌里,节奏是以重音的反复递推为标志的,因为英语单词之间的参差不齐,它就并不需要这个朗诵前的划分节奏,只须向前递进就是。
5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在《楚辞与骚体赋》中对兮字句演变为七言作了深入论述。
6 海子临死前的很多诗歌都极其碎片化,而这首诗歌在建立形式的整体感时是极其成功而出色的。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汉字简繁合一势在必行

信力建:汉字简繁合一势在必行
  最近因为韩国人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引发了国人对此的强烈反弹,很多人建议因此建议国家赶快将汉字“申遗”,以免像端午节一样被别人站得先机。其实,我倒觉得我们目前维护汉字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倒是先把汉字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自己的墙垣修好了,别人的觊觎自然也就消失了,“攘外必先安内”是也。那么,汉字该先做怎样的自我维护呢?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打破繁简对立,统一汉字——这统一的基础不是简化字,而是繁体字——也就是台湾方面所说的“正字”。所以有这样的建议,有以下理由。 首先,当初简化汉字的理由现在已不成立。汉字简化,居于两大理由,一个是繁体字笔画多,记忆书写不便,使用繁体字影响文化传播速度。应该说,这个理由在计算机出现完善之前,的确存在。譬如“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难记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的确方便了不少。然而,这个理由,在电脑日益进步的今天,已经不成问题——再难的汉字,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点击即出,何曾费工费时,又何曾影响传播。汉字简化乃至拼音化的第二个理由是,繁体字不利于汉字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不利于进入计算机。早在1982年初,著名美籍华人唐德刚先生在纽约唐人街华人联合会上发言时,对这一论调就有这样的反驳:“我主张从改革电脑看手,切不可去改革文字,且改革电脑较快也容易成功……”。在他发言后不到五年,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就首次取得成功。自此以后,从汉字字形出发的几种汉字输入法相继问世。推广经验证明其输入速度与质量甚至比拼音文字还优越。汉字难以进入计算机的滥言,终于永远被进步的科学抛入历史的垃圾堆。到今天,我们可以说,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流行,推行汉字简化的理由已逐次失去,没有理由存在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其次,汉字简化严重破坏了汉字所内蕴的文化基因。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表意文字,其字体结构包含了大量的汉民族文化密码,可以说,我们民族的很多重要的文化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然而,简体字的出现及流行,却将这些文化基因一扫而空,造成真正意义上文化断裂。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肯定地认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以后,就从一个蒙昧的时期进入了文明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核心就是由文字产生的广泛文化成果(这里所说的文化当然是指狭义的文化而言)。有声语言不能产生这种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与传授的成果,有声语言的可怜的历时效应和共时效应都无法完成这一人类的伟大任务。所以,只有文字才是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所在马、恩才肯定了摩尔根关于文字创造了文明社会的说法。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面加以分析:一、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而自立于在世界文字之林。“以形示意,义寓形中”,字形和字义密切联系,“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汉字简化总表》的制定者的主导思想是仅仅把汉字看作是记录符号,追求把每个字的笔划限制在十划以内, 所以为简化笔划而顾此失彼,大大地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有些简化字字已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解释。比如“车”象形字,虽然楷书已经不如甲骨文、篆书形象,但是车的车轴、一个车轮、两边固定的木栓还保存完好;简化后的“车”字已无象形可言。“车”是“车”的草书写法。第二、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密切联系 由于强制推行《汉字简化总表》,社会长期和繁体字隔绝,以致绝大多数的人不能辨识繁体字,不能顺利阅读古典文献。随着时间地推移,人们和古代汉语之间的阻碍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一对多”的简化,现代人就很难辨析“简”与“繁”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理解古代汉字的意义。简化字简化了汉字的笔划,同时也摒弃了汉字字形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例如:后 会意字 甲骨文 象一只手掌放于嘴巴之上,表示发号施令之意,其本义是天子。 “后”字后来转移表示天子或君主的正妻。虽然“后”和“前後”的“後”纯属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因为同音,《汉字简化总表》就把“后”和“後”两字合并。简化“後”字,保留“后”字。人们不知其中变化过程,往往误以为“后”是简化字,“後”是繁体字。因此,人们在写繁体字时出现“慈禧太後”、“後羿射九日”就很常见了。 最后,简化字的存在不利于祖国统一,也对汉字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主体文字构成不可逾越的障碍。统一汉字是统一国家的前提,也是汉字成为亚洲主体文字的前提。秦朝所以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因为在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 从这点而言,目前大陆实行的简体字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使用汉字的人数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以上,使用汉字的区域遍及全球。中国大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闭关自守,大量简化汉字,强制推行,其不良后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突现出来。台湾规定使用繁体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基本上使用繁体字,日本、韩国保留了繁体字。由于简化字数量太多,而且有些简化又缺乏规律,所以他们几乎把简化字当成了一门外国文字。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特别是对于“一对多”的简化字,即使认识,也难以准确理解它的字义。因为“一对多”的简化,把几个本来字义根本不同的字合并成一个字,人们怎么能从字面上判断出它所表示的意义呢?例如: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发展”的“发”,还是“头发”的“髪”?最后、影响了电脑信息处理的应用和普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运用已遍及全社会,“无纸化办公”也成为近期目标。但是,人们沉痛地感觉到,即使各种汉字输入软件纷纷问世,“繁简转换”已成为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堑。 “一简对一繁”比较单纯,而电脑对“一简对多繁”则束手无策。一个简化字却有多个繁体字和它对应,电脑无法确定。据估算,“一简对多繁”的关系(包括各种原因产生的繁体)有近1000对,在“繁简转换”中,电脑选择错误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有人预言,电脑彻底解决“繁简转换”比地球人上火星还难。 总之,对待韩国人申遗汉字一事,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首先,为之高兴,因为这正体现出汉字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不容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想汉字真正成为亚洲主体文字,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首先要统一汉字,具体来说就是恢复繁体字。